不知你有沒有留意到,最近這幾年啊,小眾文化越來越流行,什么《瑯琊榜》啊,《太子妃升職記》啊,這些被稱為“IP”的網絡文學作品,一下子從小眾文化成為了受大眾追捧的新寵。同樣作為小眾文化代表的,還有B站。很多人就奇怪,B站難道不是一小撮二次元宅的大本營嗎?怎么就成為了投資人口中不得不看的網站了呢?最近啊,微信公眾號“中歐商業評論”發了一篇文章,就詳細給我們解釋了下,大家為什么都愿意為小眾文化買單。
首先,第一個原因是,小眾文化有非常強勢的“模因”。那什么是“模因”呢?這個詞是牛津大學一個著名的動物學家提出來的。意思是,人類的文化也跟基因似的,是個獨立的單位,有自己獨特的結構,可以被復制、組合和傳播。比如說,之前非常流行的一封辭職信,“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其實就是一種語言模因。因為它在短時間內就被網友瘋狂傳播,還被改編成為各種版本。
那為什么說小眾文化是強勢模因呢?這是因為啊,社會發生變遷時,大眾文化往往會被新的大眾文化所替代。但是小眾文化卻靈活機動,可以很容易就嵌入到不同的大眾文化里,所以它們就更有生命力。英國有個考古學家,有個觀點特別有意思。他說,古代流傳到現在的文化,在當時都是小眾文化,那些作家和思想家的觀點,在當時也是小眾的,根本就不能代表當時社會的主流。那些在當時很主流很大眾的文化、思想,到現在早就消失了。
比如說,我們都知道古代的詞,是唐宋時流行歌曲的歌詞。再配上從西域傳進來的音樂,就成為了充滿異域風情的流行歌曲。但是,宋朝一滅亡,詞樂也滅亡了,就像恐龍一樣永遠地從地球上消失了。那為什么呢?一個直接的原因就是,因為詞樂太大眾了。就像詞里寫的,“凡有水井處皆能歌柳詞”,普通的市井鄉民都會唱詞樂。太大眾就沒有個性和稀缺性,所以大家根本就沒有人意識到這玩意還是一種“文化”,覺得它沒有足夠的價值,很快消亡也就不奇怪了。
小眾文化生命力強的第二個原因是,人們更愿意為事物的文化屬性買單。咱們日常使用的東西,都同時具有功能屬性和文化屬性。比如說咖啡機,磨豆功能就是它最基本的功能屬性,而它的顏色、形狀就屬于文化屬性。文化屬性為什么重要?法國一位哲學家就說,物體的背后其實隱藏著三個東西,它們分別是人、人的行為和社會關系。一件物品除了功能屬性這個“剛需”之外,還是人們彰顯個性化的渠道,而這就得依靠物品的文化屬性。比如說,蘋果手機一代又一代地更新,為什么消費者一直買賬呢?難道是新一代的蘋果手機發布時,上一代的就全都壞掉了嗎?當然不是,而是新一代手機在原有功能的基礎上,更好地迎合了消費者的文化屬性。比如說我是一個萌妹子,我就認為玫瑰金最符合我的個人氣質,我就愿意掏腰包換手機。
而且,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原本一些非常小眾的對于文化屬性的需求,被聚合在了一起,產生了巨大的價值。這里還要舉B站這個例子。看動漫對于動漫愛好者來說是最基本的需求了吧。可是,邊看動漫邊彈幕吐槽卻是一種獨特的文化需求。彈幕看似簡單,卻造就出了估值十幾億元人民幣的B站。除了聚合需求,移動互聯網還讓收集消費者偏好這個事情變得更簡單。依靠大數據,可以畫出更加真實、準確的消費者肖像。
小眾文化可以更流行的第三個原因,就是人們的分別心。咱們知道,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都需要彰顯個性,來跟其他人區別開。所以啊,每個人身上都有許許多多的身份標簽。比如說,馬云除了是阿里巴巴的創始人,還標榜自己是鄉村教師。而當小眾文化作為一種商品符號,能夠對接上消費者的身份標簽時,消費者就愿意買單了。比如,很多女生都有一套瑜伽服。但是這并不代表她們精通瑜伽,甚至她們中不少人都沒練過幾次瑜伽。那她們為啥還要購買瑜伽服呢?因為啊,她們想要的只是跟瑜伽這種健康的生活方式有聯系的感覺,來滿足自己身上一個小小的小眾文化的標簽。
所以說,本質上,消費者為小眾文化買單,其實是在為分別心和自我尊崇感買單。在咱們當下,大家都有很多重身份,人格也更多元化。這也就意味著,有更多的小眾文化可以契合。你別看人家叫小眾文化,這個市場卻遠比我們想象的大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