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兒八經地談一部電影。
高田勛的《螢火蟲之墓》。
在看之前,無數人跟我說,哎,你別看,你淚點那么低,會哭死的。
然后,我其實一直沒敢去看。
事實證明,別人說了都不算,要自己去感受之后才有資格評論。
抱歉,看完,我實在哭不出來,甚至里面沒有任何一個細節沖擊到我的淚點。
只是覺得有一種被壓抑的、釋放不出來的慌亂感,在螢火蟲布滿夜空的時候,仍舊存在的讓人難受得緊的感覺。
那種在戰亂的時候被暴露出來的人性的冷漠,像一張巨大的液體琥珀,把鮮活的生命永久地固定在那里,企圖喚起觀眾對于戰爭的思考和反省。作為一名政治和歷史都知之不多的純粹看電影的觀眾,我不會想再去看第二次。
與好壞無關。
坐地鐵,迷迷糊糊間聽到硬幣刷刷地聲音,我睜開眼睛,看到有一個跛了腿的老大爺拿著飯盒在地鐵乞討。
然后,坐我對面兩位大媽開始評判。
“這種人哦,千萬不要相信,都是假的。”
“對對對,他們賺錢太容易了!跪一下拜一下就把錢賺了!”
“太缺德,這些人真的是沒必要活在世上,浪費資源。”
“不該活的偏偏活在世上。”
……
我下車了,并沒有聽完,不過也沒必要聽下去。
年邁的母親從鄉下挑了一籃子雞蛋來公司看女兒,被女兒嫌棄丟人趕走。我目睹她在烈日下抹著眼淚,把雞蛋收拾好,艱難地穿過城市車水馬龍的人行道,緩慢消失。她的女兒還是很生氣地瞪著母親離去的背影,撣撣剛剛被母親碰過的地方,踩著高跟鞋回到寫字樓。
風光地談笑風生,背后是這樣的標點。
曾經在旅途上遇見過一個同齡的女生,擺攤賣當地的手繪地圖。她說,村里人嫌棄她媽媽是個瘋子,便把剛剛生了她的媽媽趕出村里,而他爸爸也嫌棄她是個女生,一言不發地看著瘋子媽媽抱著她,在村人地吵罵中離開。
“倒不覺恨呀什么的,本性如此。”我曾經驚詫,那么小的一個女生,抽著煙說出如此冷淡的話語。而現在,我其實越來越理解她了。
自由選擇的社會,呈現出一種近乎肆虐的生活狀態,充滿生機和無數種生活的形式,也帶出了洪荒般漫無邊際的冷漠,“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倒還好,怕的就是越來越被習以為常地“參與式冷漠”。
對受害者妄加評論,或者再撒點鹽。
返回電影。
戰爭是一個過于特殊的時代背景,它自帶放大鏡功能,把人性的點擊放大呈現出來。于是,我們看到一張張普通人的面龐,那種腹誹、憤怒與冷漠,像一盤老虎菜,刺激你的每一個味覺。眼淚掉不下來,鈍鈍的。
秤砣砸到大腳趾,而心儀的人在旁邊。
這種感受。
“我們做錯了什么?”
“昭和20年9月21日夜,我死了。”
“哥哥,謝謝你。”
抱歉,我實在哭不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