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為一個6歲孩子的媽媽,讀過不少育兒書籍,雖然那些理論已經記不得多少了,但上次跟兒子班級的一名家長交流后,才感覺自己的育兒理念在潛移默化中還是受到了閱讀過的那些書籍影響?,F在孩子讀一年級,最近有很多教育孩子方面的心得體會,這些經驗主要是針對一年級階段的寶寶。
1、給孩子建立明確的規則制度
孩子天生好玩,做為一年級的孩子,有些事情不能完全讓他自己做主。
比如昨天,孩子打電話跟我商量,希望英語打卡能只讀老師圈出來的那張紙,我就一句話回復他,這個不商量,沒有商量余地,必須按計劃讀英語繪本,孩子最后還是按計劃完成了英語、語文打卡。
我買的英文繪本,每一本上面大概只有7到8句英語。一般情況下,我們三天讀一本,然后每天讀新的繪本加上之前讀過的那些再讀一遍,計劃用這樣的方式學習英語繪本。可兒子每次讀到新的繪本時,都會覺得困難,不愿意閱讀,會有情緒。
后來,我發現孩子并不是真的有情緒,他實際上是在試探大人的底線,孩子試圖用鬧情緒的方式確認他的邊界,大人一旦失去底線,他們的邊界就擴大一些,所以大人的底線一定不能破。
再說并不是真的困難,換做大人也一樣,熟悉的覺得容易,陌生的感覺復雜,這都是正常的,大人要做的就是強迫他堅持,然后讓他習慣成自然,讓孩子自己體驗困難變容易的過程,這也是學習的正常過程。
學什么都是一樣得,孩子明白了規則,知道不能后退,只能向前,自己也會努力。家長需要做的就是守住底線,建立好規則,當然這些規則家長自己也要遵守。
2、給孩子自由
生活中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該家長控制,孩子也需要自己做主一些事情,不管大人小孩,都需要一定的自由,需要對自己生活的掌控感,這種掌控感可以帶來成就,有了成就生活也能更加有動力。
孩子有一個比較要好的玩伴,那個玩伴的家庭環境跟我們的家庭環境完全不同,那個孩子的媽媽全職在家帶娃,他把孩子照顧的無微不至,同時對孩子的掌控也無所不在,一年級的小朋友,除了平時學校的測驗卷子之外,孩子媽媽還從網站買來許多試卷,讓孩子做試卷,試卷測試下來,覺得孩子學的并不好,于是,又是一番監督學習,這種過程一直循環。
一年級的孩子,我感覺兒子玩的時間挺多的,那個媽媽總在說她孩子根本沒有玩的時間,他給孩子安排的太滿了,全是學習。兒子邀請他到我家來玩,請了兩次他媽媽也跟著過來了。
那個孩子給人的感覺就是很不放松,一年級的孩子,還那么小,就有種被壓抑的感覺,我覺得一年級也許還不知道反抗,隨著年齡的增長,以后孩子的逆反心理也會增強,還不如盡早給孩子一些自由,在他把必要的事情完成之后,給他選擇權,讓他去安排自己的時間和業余生活。
3、多在人前鼓勵孩子
這一條非常重要,小孩子跟大人一樣,你對他的看法將決定他未來能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
周末家庭聚餐,只有兒子一個小孩,其他都是大人,在大家碰杯的時候,我們希望兒子能主動跟長輩碰杯,當大家舉杯時,兒子只是自己喝,并沒有要敬長輩的意思,然后奶奶在一邊說兒子,越來越不懂事了,快跟二叔和二嬸子喝一杯,那一刻我也沒有忍住去說兒子,跟二叔和二審喝一杯,我們說的越起勁,兒子越不動,只顧自己喝,甚至連杯子里面的飲料喝完后,都不愿叫二叔幫忙倒飲料,只是舉著杯子定在那里。
后來我們不管他了,大人在那里吃喝起來。在聊天的過程中,我好幾次說到孩子在學校的優秀表現,夸他主動學習,一點不用我們督促,作業都是自己完成,完成的還很認真,很有責任心等,孩子自己就開始跟桌上的長輩一個個的碰杯喝起來了,也越來越放松,越來越自然了。
我是越來越相信那句話,你如何看待別人,對方慢慢就會成為那樣的人。孩子也一樣,慢慢會變成你口中或者眼中的那類人,所以一定要多鼓勵孩子,讓孩子知道他在你心中獨一無二,你對他其實很滿意。
4、最好的教育是以身作則
孩子和大人一樣,都是人,只不過力量不同罷了。試想一下,我們是信服以身作則的上級還是以身試法的上級,大部分應該都更加信服以身作則的上級,無需講太多的道理,以身作則就是最好的教育。
孩子年紀小,沒有太多閱歷,特別需要一個榜樣,最初接觸最多的就是父母,所以父母要想讓孩子將來成為什么樣的人,自己首先要努力成為那樣的人,這就是最有說服力的教育。反之,孩子雖小,但不要把他們當傻子,大人自己都不相信的事就是天天掛在嘴上教育孩子,也是無濟于事。
所以,我現在一直堅持學習,一方面為了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另一方面也是為了給孩子做一個好榜樣,讓他看到我不單單是只要求他學習,媽媽也從來不停止學習。知識的重要和樂趣,媽媽不光嘴上說說而已,也做給他看。
最后我想說,教育沒有止境,孩子每個階段的情況都不同,家長多關注孩子,發現孩子存在的問題,多去思考,有針對性的解決問題,在教育孩子的同時,對家長自身也是一次成長機會。我始終相信,教育是一個自我完善的過程,教育孩子也是完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