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老舍的《北京的春節》,讓孩子們練筆,模仿其中一段寫寫自己的春節。
有孩子讀自己春節和家人一起去吃年夜飯,吃的全魚宴,但只一句話就過去了。我要求大家試著從“色香味”這幾方面來描述一下,于是其他孩子給他補充。有個孩子說到“赤紅的糖醋魚”,另一個孩子立刻把手舉得高高的,還是個平時不怎么愛發言的男孩子。叫他起來,接了句“酸酸甜甜,像戀愛的味道”,學生們哄堂大笑。
我也忍俊不禁,等笑聲小些,告訴他“最好加個’據說’,你應該還沒體會過吧?”學生們又一陣笑,那個男孩子也有些不好意思。
不過課后想想,還真的很難說。回回到了四五年級,就有一批孩子春心萌動,包括真有其事的孩子,和那些推波助瀾的。
前些天,小宇就曾興奮地拿了一張紙,在那小聲說“情書,情書。***寫的情書。”很夸張地指給旁邊的人看,還不時偷瞟一眼老師。
開始不想理,后來看波動有些大,就要過來看了一下,上面寫著:走的時候我才知道,結婚不只是吃飯,是人生中的大事。后半生就依靠那個人了。下面還有署名。
內容有些莫名其妙,之所以被稱作“情書”是因為有“結婚”這兩個字?看字跡認出了“作者”,問她,說是自己概括的哪篇文章的主要內容。問她為什么署了同位的名字,她沒說話,只不好意思地笑笑。
其實這句話倒不是什么大問題,那幾位同學的反應才更能看出他們內心的躁動。從孩子的心理發展來說,也正常,現在孩子是越來越早熟了。
這屆孩子還算安靜,以前有一屆才是“緋聞”滿天飛。鬧得老師們都知道了(一般這種事,都是悄悄的,孩子們之間傳得瘋,老師們最多聽到一鱗半爪)。那次的緋聞主角是我們的班長,很漂亮的一個女孩子。
說起來,孩子們之間的故事不少,大人們的態度也比以前寬容許多,都當他們是過家家,一笑而過。反而到了中學就抓得嚴起來,尤其是一些注重升學率的學校。
其實也擋不住,總有些真真假假的“班對”,瞞上不瞞下。多年之后想起來,會是什么味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