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今天,小妞忽然不愿去幼兒園了!
吃完早餐,和往常一樣整理好書包、穿鞋。就在爸爸準備開門帶著小妞一起出門的時候. . . . . .
后退. . . . . .后退. . . . . .
只見小妞低著頭,揉搓著衣角,一副十分不情愿的模樣。
“快點!爸爸上班要遲到了!”
. . . . . .
“你怎么啦?!“
. . . . . .
在爸爸的催促聲下,小妞遲遲不愿邁步,也不愿開口。
我意識到:這里面有事!
于是,蹲下來摟著小妞,看著她。
“我要媽媽送!”
“不都是爸爸送,媽媽接的么?晚上媽媽來接你呀!“爸爸似乎有一點“吃醋”。
“我要媽媽送!我要媽媽送!”
“那好吧,爸爸你趕緊上班吧,我去換衣服,寶貝你在這里等媽媽一會兒啊!”
可當我進房間換衣服的時候,小妞的抽泣聲從外面傳了進來:“我不要去托班!”
“你到底是不要爸爸送,還是不要去托班啊?!“是爸爸的聲音。
我料想:爸爸這時候急著去上班,情緒狀態好不到哪里去。連忙丟下要換的衣服沖了出去。
“不著急去托班,一會兒我好好和寶貝聊聊。你去上班吧。”
二、
等爸爸關上門,我抱著小妞走進房間,為她放下了書包。
“寶貝,媽媽剛才聽到你說,不想去托班。是真的嗎?”
“嗯!”
“媽媽記得你一直都很喜歡去,是最近發生什么事情了嗎?”
小妞微微抬起了頭,不說話。
“說給媽媽聽聽,媽媽很愿意聽哦。”我邊說,邊夸張地伸長耳朵側過來對著她。
“嗯. . . . 嗯. . . 沒有小朋友和我玩。”
聽此話,我猛然想起前幾天“托班媽媽群”里,她最要好的小伙伴:幻幻的媽媽,曾說起他們家負責接送小朋友的鐘點工阿姨忽然回老家的事情。頓時明白了些什么. . .
“寶貝,是不是這幾天幻幻有些不太高興啊?“
“嗯,是的!“
“寶貝,你知道嗎,幻幻媽媽昨天和我說了,他們家阿姨——就是陪咱們放學后一起去滑滑梯的那個阿姨,前兩天忽然回老家了,阿姨的爸爸生病了。“
小妞忽然抬起了頭:“阿姨回老家了!”
“是啊!阿姨天天陪幻幻一起玩,幻幻可喜歡阿姨了!“
“我知道了~~!!”小妞的眼睛忽然亮了起來,“如果媽媽忽然回山東,如果媽媽回老家了,我也會很傷心的!“
天吶!小妞一下明白過來了。
只是,只是. . . . . .我的老家神馬時候變成了“山東”涅? 那是你爹的老家,好不?!
三、
看到小妞的表情漸漸開始舒展,我進一步說道:
“寶貝,昨天老師和我說,你們班的倩倩還不太會說話,但她最會說的一句就是寶貝你常常喊的 ‘鼻涕~~~~!!!’ ”
“哈哈哈. . . . . .” 小妞笑開了。
“那咱們今天可不可以想想,再教倩倩一句新的話呢?“
“好!“
“對了,你們班最小的那個妹妹,肉乎乎的特別可愛是不是?“
“似啊!“
“她可喜歡你了!每次媽媽去接你的時候,都看到她特別興奮地跟在你后面跑。“
“似嘛?!“
“似啊!她是你們班最小的妹妹,寶貝你是姐姐!帶著她一起玩一玩,好不好!“
“好!”此時的小妞已經一邊說著一邊踮起腳尖要去開門了。
于是乎,一場“危機”解除,咱們娘倆邊哼著歌,邊騎著單車出發去幼兒園了!
孩子忽然不愿去幼兒園,怎么辦?
“孩子忽然不愿去幼兒園” 是一個十分常見的現象。很有可能是孩子在幼兒園遇到了什么事情,比如:和小伙伴有矛盾了,在白天上學時遇到什么困難了等等。
臨了臨了,很多爸爸媽媽都會不知所措。面對突如其來的情況,早上時間的緊迫(要遲到)又會讓爸爸媽媽很難做到不焦慮。
那么,爸爸媽媽究竟該怎么應對比較好呢?
一:急事緩辦
為什么不愿意去?
你說呀!你倒是說呀!
在咨詢過程中,經常會遇到家長說:我問了孩子原因!可孩子不愿說啊。
那么很有可能,是以下兩個原因:
爸爸媽媽本身焦慮的神情態度,嚇到了孩子
孩子不相信爸爸媽媽會愿意聽自己的
第一種情況:需要爸爸媽媽遇到事情,多多覺察自己的情緒、調整好自己的情緒狀態。“欲速則不達”您的焦慮感只會讓孩子因為感到害怕而拒絕表達。您越想快點解決問題,上班不要遲到,可能結果只會適得其反,愈演愈烈. . . . . .
一定要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準備和覺悟才行哦!
第二種情況:孩子或許根據自己的經驗得出的結論是:每次自己對爸爸媽媽說什么,都不會被傾聽與接受,爸爸媽媽總會找一堆理由來否定我、教訓我,所以我知道說了也沒有用。
這就需要爸爸媽媽去回想、自省:自己和孩子平時溝通的一個模式,對孩子的表達是否持開放的態度、平時對待孩子是否尊重、平等。這種 親子溝通模式的建立來自于平時的日積月累,并不是一夕之間就可以改變過來的。
二、循循善誘
那么,當爸爸媽媽知道了孩子的困惑。心里越是愛孩子,就越希望能夠盡快幫孩子解決問題。于是,在這種心態下,很容易走入以下兩個誤區:
2.1 盲目替代孩子解決問題
六月的天,孩子的臉。
本來玩得好好的小伙伴,忽然不在一起玩了,小朋友心里不開心是常有的事情。
我曾經遇到過有的爸爸媽媽,因為害怕孩子心里受傷,會去“勾搭”對方孩子的家長,甚至花錢去討好“收買”,希望對方家長能鼓勵孩子和自己家孩子玩。
其實這既小題大做,又會產生不良的效果。
1. 被人看輕
本身討好“收買”就不是什么好事情。一旦 被對方家長看輕,他們不僅不會真心幫你,更容易把這種“輕視”在言談舉止中傳達給他們的孩子(并不是他們故意的),從而讓小伙伴更不愿意和你家孩子玩。
2、 無法讓孩子得到真正的友情
如果對方并不反感(不排除有的家長會因為此事,反倒覺得自己家孩子是“香餑餑”從而滿心歡喜),那么他們就會想方設法讓孩子按照“約定”去和你們家孩子玩。
然而,每個人鼓勵引導孩子的方法差異很大。萬一對方并非對孩子循循善誘,而直接 用簡單粗暴的方法“指使”孩子:“來,你去和某某小朋友玩的話,回家我就給你一根棒棒糖。”那么結果可想而知。
一來:孩子都是很敏感的,對方到底是不是真心想和自己玩,是能夠體會得出的。
二來:要是對方小朋友“嘴快”(小朋友往往都很直白)一個不小心說漏嘴:我和你玩,回家爸爸媽媽就給我棒棒糖吃。那么您讓孩子學習到的是什么?是“朋友可以花錢買”么?TA小小的心靈會不會更受傷呢?
2.2 建議過于 “輕巧”
大人往往容易站在自身的角度,去給到孩子“建議”,這樣的“建議”對孩子是無效的。
事后,我和孩子爸爸聊起此事,他說:原來是這事兒啊,這還不簡單:讓她和其他小朋友去玩唄!相信這也是許多爸爸媽媽心中的答案。
然而,大家有沒有想過:孩子聽了這樣的建議:
心中的“結”能夠打開嗎?
孩子知道怎么辦嗎?
不能!
就拿我家小妞來說:平時她一頭鉆進“小閨蜜”堆里(聽她們老師說,她倆好的時候睡覺都要拉拉手),很有可能忽視了其他小朋友,那么一旦“沒有了幻幻”,她會感到很茫然。我可以找誰去玩呢?
所以,在處理這件事情的時候,我主要分為兩步,提示了她:
“幻幻”的阿姨回老家了(所以她不高興)
倩倩愿意學你說話,妹妹喜歡追著你玩(或許你可以嘗試和她們一起玩玩看)
引導她順著這樣的思路去慢慢去思考,先把心中的“結”打開,然后試著重新去接觸、發展其他小朋友的友誼。
作者寄語:
今天的文章有點長,是有感而發。身為心理咨詢師媽媽,分享給大家的一點經驗。
孩子的事情無小事。
幼小的孩子正處于性格、思維的發展期與形成期。幼兒園是一個小社會。他們所遇到的每一起“事件”都會對他們今后的人生產生不容忽視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