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楊
說來慚愧,曾經浸染茶香近十年,從沒想過去區(qū)分紅茶與綠茶,不知還有白茶黃茶黑茶這回事,更不知烏龍茶是另一種茶類,而非僅僅一款茶的名字。
圖為臺灣烏龍茶。
此茶茶樹種源自福建鐵觀音,經臺灣商人引進臺灣,茶農精心培育制作,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常有云霧繚繞的山峰必產好茶,凍頂烏龍久負盛名。
鐵觀音毛茶。未經撿擇分級,仍留有茶梗,粗枝大葉。據(jù)盈盈老師介紹,當?shù)厝擞休^為喜歡留梗的,口感會更好更甜。
鐵觀音,美如觀音重如鐵,青蒂綠腹蜻蜓頭。有傳觀音指點下,茶人取樹種植于鐵鍋之中,而得名“鐵觀音”。是制作過程中揉捻不到位嗎,所見茶樣形態(tài)不夠典型,但還是夠綠的,不明真相的群眾會誤以為是綠茶了。
經過焙火的鐵觀音顏色會重很多,火重的朋友要喝去火的烏龍茶比較好。可以看到重焙火的大紅袍顏色近乎黑色了,有焦糊味,喜歡咖啡的朋友會比較容易接受這種茶。進京趕考途中患腹脹病得益于大紅袍的書生貢獻秘方治好皇宮中人,龍顏大悅賜茶樹大紅袍一件,此為“大紅袍”的得名由來。只是原株成為重點保護對象,而產茶的任務交給了旁支,大概附會的會比較多。如同女兒紅,烏龍茶產區(qū)也有將好茶留作嫁妝的習俗。
沾盈盈老師的光,這是石頭哥私藏的正味鐵觀音,據(jù)說從今往后清香型等其他香型的鐵觀音將不能滿足我的味蕾,不能入我法眼。
撲鼻的白蘭花香四溢,從開袋的那一瞬起,到干葉在預熱好的茶盅里碰撞叮叮作響,到聞到第一縷茶湯的香氣,到品到的每一口茶,到所有的回甘消失殆盡,無時無刻不是浸潤在美妙的花香之中,周身散發(fā)開來,令人陶醉。茶湯看上去清澈透亮,實則醇厚,如同舀了一勺蜜,直接倒在口里,雖然甜度不可比擬,但同樣滑膩膩的甜蜜口感久久不肯褪去,不舍地吞下,即刻生津。
對比了一下臺灣烏龍和正味鐵觀音,前者近似綠茶,前味甜中味微澀后味回甘,香味也富有層次感,花香中含有青草香,以及淡淡的奶香。而后者全程白蘭花香,均勻充滿干葉茶湯,包括久泡后的葉底。可以看得出葉底“綠葉紅鑲邊”的形態(tài)特點,一個有梗一個沒有,若是隨便挑出兩片泡過的葉片,只有通過那令人回味的蘭花香才能真正分辨得出。
是技術問題,還是水給多了?這泡的是臺灣烏龍,透明得快要看不出來里面是有還是沒有茶湯。不過味道還不錯哦。
烏龍茶就是青茶,通過突出的作青和焙火制作工藝而成,屬半發(fā)酵茶。記住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