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父母,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聰明的,健康的,于是首先想到的培養方式之一是從出生甚至從胎教開始就給寶寶聽音樂。因為他們認為音樂有助于讓寶寶變聰明,變活潑,但是為什么會這樣呢?
得到的專欄叨叨魏給出了解釋:一般人聽音樂,我們可能欣賞它的旋律優美,音色動人。腦科學家欣賞音樂,除了它的音色音調,更會關注它的節奏。大量研究表明,節奏跟大腦認知有著非常緊密的關系。也就是說為什么音樂可以讓孩子提高智力,是因為音樂的節奏感讓孩子變得聰明。
為什么節奏感可以讓人變聰明?
腦科學家認為節奏感就像是進化給我們大腦安裝的硬盤一樣,是大腦中存在的一些非常底層的連接,這些連接是不同文化的人群都公有的,不受后天因素的影響。跟著節奏打節拍,是大腦的一個特殊的特征,很多動物,包括我們的近親猿猴都無法做到。也就是說我們大腦偏愛節奏。大腦愛節奏的一個解釋是節奏有規律,能幫助記憶。人的工作記憶(一種特殊的短時記憶)是有限的,大多數情況下只能同時處理四個元素,或者叫信息塊。美國西北大學聽覺神經實驗室的研究人員測量了兒童大腦活動之后,發現孩子們節奏感和聽覺工作記憶越好,他們的閱讀和識字能力也越強。
研究發現,如果讓孩子聽著音樂的同時打著節拍,每天只要20分鐘,足以影響孩子的記憶、語言、注意力等認知能力。打節拍,這個看似普通的活動有它神奇的一面,它需要大腦的聽覺中樞、運動中樞和頂葉(智力核心腦區之一)三者的信息傳遞和綜合才能完成。孩子聽到音樂打節拍的時候,他需要協調聽到的聲音,準確地感知節拍的時間點,然后協調他的身體運動打節拍,這是一項高級技能。
我們怎么樣在日常生活中利用節奏讓寶寶變聰明?
1.讓寶寶邊聽音樂打節拍,聽音樂的時候、唱歌的時候,都鼓勵孩子對應著節奏拍拍手或者跳跳舞。比如可以讓一些節奏感強的音樂,讓寶寶的身體跟著音樂動起來,然后跟著音樂一起拍手或跳舞。我兒子就有這個特點,習慣聽動感的音樂,然后跟著音樂晃動身體,非常有節奏感。
2.讓寶寶朗讀詩歌或童謠。
詩歌是非常有節奏感的,我們可以讓寶寶聽一些唐詩或者童謠,然后我們把它劃分為不同的級別,比如比如“一閃/一閃/亮/晶晶,滿天/都是/小/星星。”又比如“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都是非常有節奏的。所以讓孩子多朗讀,多有節奏的朗讀。也明白為什么古代的時候讀書都是搖頭晃腦,是因為這樣讀書非常有節奏感,并且容易記住。
3.讓寶寶學樂器
如果孩子大一點,可以根據孩子的興趣,選擇有節奏感的樂器來練習,比如打擊樂就非常強調對節奏感的把握。有一群研究者發現,學齡前玩打擊樂器好的孩子,他們之后的語言能力會更高。
總結一下,一定要用好“大腦偏愛節奏”的理論,選擇有節奏的音樂和詩歌、童謠、樂器,讓孩子對節奏敏感,從而未來他的語言能力就會越來越棒!
附:音樂推薦:
1.金寶貝育樂——喜馬拉雅
2.古典音樂
帕赫貝爾《D大調卡農》、莫扎特《第十一鋼琴奏鳴曲》、圣桑《動物狂歡節》
3.經典動畫配樂
久石讓《天空之城》插曲,迪士尼電影《冰雪奇緣》插曲、《音樂之聲》插曲
4.國內經典流行歌曲、童謠
《外婆的澎湖灣》、《搖籃曲》、《蘭花草》、《大蛀牙》、《小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