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耐撕的人,發現和回應提問中的陷阱,是必要的技能。7月19日的《好好說話》邱晨用兩個例子來解釋了回應陷阱式提問的三個步驟:發現,拆穿,痛斥。
發現&拆穿
發現和拆穿一般是同時進行的。拆穿似乎好拆穿,但是及時發現確實這一切的難點。該怎么發現別人提問中的陷阱?我怎么知道別人提問中有陷阱?邱晨似乎語焉不詳,本期的評論也集中在了這一點。不過從邱晨舉的《瘋狂動物城》的例子中,我們似乎也可以發現這一系列提問中,這個坑是怎么挖的。
《瘋狂動物城》中的問答
問:野蠻化的動物在種族上有什么特別之處,是不是只有食肉動物野蠻化了?
要是我問這個問題,我頂多會說野蠻化的動物有什么特別之處,我大概絕對不會想到“在種族上有什么特別之處”(呃,一整周好好提問的教程似乎白聽了。)種族是個關鍵詞,提問者已經在有意的引導兔子警官,給某個種族貼上犯罪的標簽了。
答,是的
問:只有食肉動物會野蠻化么?
這個問題已經很危險了,如果說上一個問題只是一個簡單的陳述事實,到第二個問題,已經根據事實做了一個錯誤而且危險的邏輯判斷。目前發現野蠻化的動物都是食肉動物,也并不代表只有食肉動物才會野蠻化。就算我見到的變態都是男的,也不代表只有男的會變態啊。到這一步,這個坑已經很大很明顯了。
呃,學點邏輯,還是很有必要的。
答:是的
問:為什么?
熱乎乎的坑已經又大又好了,只是招招手讓你跳而已
答:&¥&&*¥#¥,
自己要跳,我有什么辦法。
挖坑的問題很有趣,加個小小標簽,就把你往既定方向上引導,刷個小小邏輯游戲,就可以把坑挖大,足以請你進坑。一系列的問題往往環環相扣,逼你就范。
挖坑的方式往往是提問,這樣方便挖坑者引向提問者心里早已經有的答案。大多數時候,我們對于提問的應對,往往是最直接的回答,你問a,我就回答a,你問b,我就回答b。這往往給了挖坑者可乘之機。
跳出挖坑者的問題,“你這個a有問題”,才能拆穿挖坑者的坑
邱晨是怎么回答這個問題的:
“我知道大家都很關心這些發狂的動物有什么特征,可我不能明白這跟種族能有什么關系。是的,目前野蠻化的動物都是食肉動物,但是相對我們動物城的人口數量,野蠻化的動物都只是個別特例。沒有任何跡象表明野蠻化與種族有任何關聯,也沒有任何證據顯示只有食肉動物會遭遇野蠻化的變異”
痛斥
在發現和拆穿之后,還有很重要的一步。
就是對于挖坑者,要狠狠的撕他!
狠狠地撕他!
狠狠地撕他!
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好好說話》有一個觀點,說話其實是為了爭取第三方的權利,這也是為什么要有痛斥這一步,發現只是提問者和你之間的關系,拆穿則是要把這個坑告訴第三方,而斥責不懷好意者的動機則會是你獲得向公眾表達的好機會,輕松把你與第三方置于了同一隊列,是爭取第三方的權力的有效手段
更多的時候,我們生活中遇到的挖坑是非惡意的,雖然犯不著去拆穿和職責,但是能即使發現陷阱,也是我們做出恰當反映的前提。
記住發現,拆穿和痛斥三招,把給你挖坑的人踹進坑里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