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多久沒有寫過長文了?(大概是這個意思。有趣的是,我試圖再尋找這個slogan的時候卻找不到了)
不得不說,是這句話讓我來到了簡書,當然,界面是我喜歡的風格是另一個原因。
每個人的長文寫作大概都是從語文課上開始的吧,可是作文之類大都是給別人看的,許多私密的不會寫,從這一點上來說,關于自己故事最初都應該在日記里吧。從自己初中的時候開始寫日記,到高中那會開始風靡的新浪博客、百度空間、QQ空間,大學時微博橫空出世,繼而到空間說說,微信朋友圈。越來越習慣幾句話的吐槽,而對待長文卻表示“太長不看”,這些年,越長越大,似乎也越來越浮躁,總是抱怨時間過得太快,卻沒有靜下心來感悟與思考。越來越懷念每天一篇日記的年紀。恩,年紀是值得懷念,但是,沉溺于懷舊也沒有什么意義。倒是重拾寫長文的習慣確實是很有必要。
記得高中的時候最開始開百度空間,是因為自己那時候過得不好,主要是學習上的問題,導致了自己想要找個地方抒發下不快,一下就堅持了3年。也幾乎是同時,注冊了新浪博客,同時在兩個平臺上注冊,當時的原因是:百度空間的界面個性化度比較高,也就是可以弄得比較好看,新浪的優勢在于用戶群比較大,依稀記得當時博客訪問最高的好像是徐靜蕾、韓寒等(寫這段話的時候去看了下徐靜蕾的博客,3億+的訪問,但最后一篇博文也停留在2010年)。兩個地方寫的文章都差不多,至于是不是完全同步,也不記得也無從考證了,因為百度空間早已經關閉了。不過有趣的是,當初心心念及新浪博客的用戶多,也就能有更多的訪問量,到最后卻發現還是百度空間的訪問量比較高,不知道是不是百度爬蟲自己爬自己比較多的原因。在寫博客的過程中最大的收獲大概就是認識了一些朋友吧。一部分是因為都喜歡足球認識的,還有一部分是當時“互踩”(也就是相互留言,大都也是為了所謂訪問量)認識的。當然,不得不說的還有第三種,就是你真正因為欣賞文字而認識的人。多么難得,尤其是對比當下這個處處看臉的“快速消費”時代。還記得每每滿懷期待的點進對方的博客,希望看到博文的更新,然后就是評論區里一連幾條留言,之后就進入等待回復的日子,往復循環,待聯系的熟絡,便加為好友。經此來往,從路人到朋友,互加qq……
另外一段關于長文的記憶大概就是寫信了吧。買來好看的信紙、好看的信封,用好看顏色的筆(雖然男生很少這么做),寫滿數頁,甚至還會花心思把信紙折疊成各種形狀,挑一個好日子寄出。然后進入漫長的等待,會在每個長課間跑到收發室查看是否有回信,現在想起來,大概就像現在你買了一件喜歡的東西,然后每天查詢快遞信息時候的心情吧,只不過那時候即便去收發室的路并不近,你也會欣然前往。如若發現了回信,有的也許會第一時間拆開恨不得一口氣讀完,也有的會留到一個人的時候偷偷拆開慢慢讀。記得本科畢業的時候整理東西,發現了高中時候寫給一個喜歡的女生的信,女生給我回信的時候往往先寫點足球(我們倆都喜歡),然后又聊一些校園生活的事情,而再看我回復的信,通篇全是足球。真的是覺得自己當初蠢成狗,注孤生啊。
從寫信,到寫博客,到發微博、發朋友圈。每當回過頭再看的時候,信件和博客總能讓自己再次進入到當初那個完整的場景里,一人一物一事,在腦海里重現。而微博、朋友圈,當回看的時候經常會一頭霧水,沒有了背景的描述,你大概只會回憶起一種片刻的情緒,而情緒背后的種種,需要你仔細回憶才能想起一二。當然,長文的好處太多,讓你沉淀、靜下來思考,等等……
所以就當是個重新開始吧,做不到過去的每天一篇,努力向每周一篇努力。畢竟我們并沒有我們所自認為的那么忙,甚至大部分時間都浪費在了漫無目的的互聯網瀏覽和無用社交之中。我們需要留下一些時間獨自面對自己,面對生活……
btw:太久沒寫過東西,花了一個半小時敲了這些支離破碎的文字,希望自己能堅持下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