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遇見《拆掉思維里的墻》這本書的時候,是暑期圖書館要閉館的時候,想著在漫長的暑假期間,不能來圖書館更新借閱圖書,心理有著小小的失落。為了讓自己不虛度暑期時光,一定要找到本精華價值高的圖書來彌補內心的失落,我徘徊在圖書館中一排排的圖書架邊,一行行的掃描著圖書的書名,直到我遇到了它。
? ? ? 其實很久之前,就聽說過這本書,網絡上推薦的很火,據說這本書有挺高的閱讀價值,有很好的啟發性。但當時一聽書名就不想閱讀,原因主要是討厭兩種類型的書,一類是純理論說教型的,密密麻麻的理論知識體系,枯燥難懂的術語,一聽書名里的思維二字,就讓我聯想起心理學考試里的相關思維的體系知識,立馬覺得好枯燥。另一類是純心靈雞湯類的文章,因為雞湯再鮮美,喝的多了也難免反胃,畢竟生活還是要繼續向前,現實永遠擺在眼前。
? ?
從書架上抽出來的時候,給我的第一感覺是:哇,這書年久夠長了,書皮都成這個樣子了,太舊了點吧!知識體系還適應現在的環境么?翻開封皮一看,是11年出版的書,12年6月第5次印刷,我松了一口氣,我對書的外形確實有點以貌取人,但并不太在意,我看重的一般是出版社和出版日期以及印刷次數,這是我選書的一個標準,因為,我自認為只有有價值和受歡迎的書才會有更多的人去購買和閱讀,才會有多次的加印。也許每個人挑選書籍的標準不一樣,因為每個人的思維模式都是不同的。
? ? 對于選書,我的思維有點隨大流但很固化,隨大流是因為按照自己喜歡的書籍類型,首選崇拜的大咖的推薦的書籍,其次是網絡或書店熱銷的書籍;固化是因為對于不同類型的書籍,我都有自己比較喜歡的出版社,例如,心靈雞湯類、文藝類我比較喜歡xx文藝出版社的,教程類的書籍則選擇知名大學類的出版社的等等,隨著人生的翻轉起伏, 在面對不同運轉的人生際遇,我選擇的書籍也會偏好不同。
? ? ? 在我挑選《拆掉思維里的墻》這本書的過程中,我清楚的看見了自己的思維運轉的模式,在對于書籍是借還是買的選擇中,我的腦海里存在著一種“書非借不能讀也”的思維模式,家中購買的圖書總愛束之高閣,想著反正是的書,隨時想看就能看,所以想起來時才會拿起來看會,更不用說做讀書筆記之類的反思,斷斷續續的閱讀,根本發現不了書中的價值體系和精華內容。在對于書籍的選擇、對于挑書的愛好等等,這也都是我固有的思維模式。
? ? ?生活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思維模式,遇到同樣的一件的事情,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想法和做法,這是由我們的思維模式所決定的。就像我曾不知和這本書擦肩而過多少次,手指從書脊上滑過從未選擇,而今卻拾起這本書,想來和大家分享這本書,用我自己的故事來詮釋我對內容的理解,遇見它-邂逅它-分享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