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來和一根蘿卜
文/半個錯別字
曾經寫過一個上聯:如來如去不如不來不去,當時QQ空間的小伙伴們對了一些,但覺得都不夠究竟。近日,加入了王路讀者的微信群“晨讀晚課”,里面的群友大多是文學愛好者,于是偶然想起有一聯因緣未了,便順便掛出來,以覓佳音。
朋友們對了不少,相對好些的有兩幅:正生正滅莫若非生非滅,守仁守義不守不仁不義,這兩個下聯基本做到了如上聯一語雙關,虛實互為呼應(正生也是佛名,守仁亦是人名,而二聯又都不依此生意)。但第一個下聯沒有做到上聯“三如,三不”的寫照,而第二個“仁、義”二字詞性與上聯不符,故有瑕疵。
先說上聯的特點和聯意,上聯因“如來”二字而起,虛實兩義。虛寫“如來”,暗合佛法教義,《成實論》一章:“如來者,乘如實道來成正覺,故曰如來。”《金剛經》威儀寂凈分第二十九:“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曰如來。”《大智度論》二十四:“如實道來,故名為如來。”……佛教經典對于“如來”的解釋都差不多,如:真如;如來的意思就是,以宇宙絕對的真理所示現的諸佛法身(個人理解)。
按照佛學解釋,如來如去,就是好像來了,又好像去了,本無所不在,故無所來去。真繞,我也是暈了。
但如果將佛學解釋放進整個上聯,整個上聯就前后重復了,就是廢聯了。
所以說,雖然上聯因佛學教義而起,但解釋起來卻不能用佛學的概念解釋,而是用我們紅塵俗世里的生活概念去理解:將要得到一件東西或將要失去一件東西,不如未曾得到或未曾失去。
這話怎么個意思呢,我是這樣理解的。此聯不依佛法生義,卻緣起佛法,所以還得用佛法去圓。按照佛法,我們是娑婆世界的有情眾生,所謂有情眾生,主要的就是對“情”的感知,無論一個人追求什么,他都是為了滿足心里對某一種東西的渴望,而當這種東西得到之后,人就會覺得空虛,必須再尋求下一個目標,滿足自己的情感欲求。所以說,人是始終活在這么一種“將要到達而終未到達”的追求中的,只有這樣,人才覺得生活有意義,有奔頭。這就如我們常說的那匹被蒙住眼睛圍著磨盤不停繞圈的驢,它頭前吊著一根蘿卜,它也始終處在追尋那根蘿卜的路上,但驢不知道這是人的圈套,這覺得雖然圍著磨盤不停的繞很枯燥,但一想起那根將要逮住的蘿卜就覺得它的奔走有了意義。試想,如果驢主人哪天,大發慈悲說,“嗨!驢子,蘿卜管夠你吃,但你得要好好干活啊!”你想,它還會自動地繞著磨盤轉不?人也一樣,如果生命一旦沒有追求,人生就會空虛寂寞,所以一個豐盈的人生,就是不斷地追求你心里渴望的那根蘿卜,而這根“如來”的蘿卜始終讓你覺得生活因此而色彩明亮。
比如我跑全程馬拉松,最激動的時候不是腳踩上終點線的時候,而是終點觸目可及甚至近在咫尺“將要到達而尚未到達”的時候,那種身心經歷過42公里漫長的煎熬,馬上就要到達終點的欣喜就像ML快要達到高潮。而生命情感體驗的高潮一旦來臨,之后便是快速回落,再之后,人就會覺得,哦,原來就是這個樣子啊!人這種怪誕心里,尼采也是嗤之以鼻的,他說,人總是在“痛苦和空虛”中度過。言外之意,人生追求的過程是痛苦的,得到之后的心里是空虛的,所以,竊以為這種“如來而未來”的情感需求正是我們人生不斷前進的前提。
那“如去”呢?還是拿蘿卜說事。如果一天驢子正追蘿卜追的興起呢,主人對驢子說,驢老弟啊,近期蘿卜市場匱缺,明天你可能吃不上蘿卜了。你說,驢此刻心里會不會很痛苦:吃吧,明天就斷口糧了,今天不吃留給明天把,今天不就白干活了?而這種不爽的心理,正是“如去”造成的,當然驢可能不會想這么多,可人不一樣。
所以,有情眾生的這種“尚未得到,但預見能得到”和“尚未失去,但預料到會失去”的“如來如去”情感體驗,讓空白的人生多了些滋味和可探討的意義。可開悟的如來,卻不這么認為,他指出這種情感的本質是無常的,我們不能依附著它,否則只能一生在“痛苦和空虛”的苦海里無岸可靠。他認為究竟的人生,不能往返于這種“如來如去”的情感輪回中,只有“不來不去”,才能離苦得樂,才能寂靜涅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