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問我從哪里來
我的故鄉在遠方
為什么流浪
流浪遠方
流浪
每當問起,媽媽,我是從哪里來的,她總是說,你是從路邊撿來的。相信了。喜歡聽媽媽一遍一遍地講述她是如何如何去醫院看病,聽到路上有小孩子哭,看看這么小,就撿回來了。這是在四川榮昌的故事,哪里成了我的原籍地。
輾轉來到甘肅嘉峪關,爸爸在那里上班。有一天他去了大海,乘坐小船,一網撒下,沒看到魚,有個手舞足蹈的小娃娃,所以,媽媽說,二妹是爸爸在大海里逮魚撈來的。后來,我從未見過爸爸去大海逮魚。
來到牡丹江,我能坐能站了,知道把媽媽包的糖包子用手指鉆個洞,將里面的糖吸得精光;媽媽說冬天很冷,耳朵輕輕一拉就掉下來,嚇得我冬天出門無論如何要護住耳朵,如果掉下來,真是太可怕的事。
甘洛縣屬于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周圍大多數是彝族同胞,漢人親切地叫他們老彝胞,彝族的女子穿裙子,那條裙子要用1.2丈布做成(4米),他們常年不穿鞋,赤腳在山里行走,睡覺的姿勢很奇怪,露天點一堆篝火,人和人圍成圈,兩人的前額對前額就叫睡覺,不過,我沒看見過,是大人們閑說我聽到的。
彝胞女子非常好奇漢人的一切,比如小孩子衣服鞋子,男人的帽子女人的圍巾,他們經常用山里采來的珍貴藥材和漢人換他們喜歡的東西。媽媽手巧,跟阿妹子(彝族年輕的美女)學會了繡花,媽媽繡的花,鑲在領邊,穿在我身上,引起不少人的圍觀。
童年最多的時候,趴在媽媽背上的背簍里,媽媽背了我,走過鐵索橋。山區多有險灘急流,溝壑長河,鐵索橋是由鐵鏈搭成,橋身是一塊塊木板連接,中間有間隙,即使一個人單獨過橋,空蕩蕩的兩根鐵鏈,腳下隨時踩空木板,令人心驚膽跳,何況媽媽背了我。
有一回,媽媽背我走到橋中央,突然刮起了大風,橋蕩秋千樣在空中搖晃起來,媽媽緊緊抓住鐵鏈,雙腿跪在木板上,一點點挪到岸邊。媽媽每次講述時,我都能感受到那份驚險,為媽媽的勇敢點贊。
爸爸和媽媽帶著我們一家人,走過許多地方,而且每次的停留的時間都不長,時間長了,說話的口音也南腔北調,相比大人,孩子的口音容易適應,就像現在的我能說一口流利的四川話徐州話,在課堂上自然是普通話。
有段時間,陜西話說的也不錯,只是長時間不說,淡忘了。在陜西陽平關,讀的一年級,每天走很長的泥土路,過一個好幾條鐵路交匯處的車站,那時沒有天橋,在鐵軌上往返,學校是露天的,水泥臺桌子,自己從家里帶板凳,班級的同學羨慕我走遍天下,但他們不知道搬家是非常辛苦的事,經常夜里趕車走路,困乏交加,小腦袋里想,為什么我們老是搬家?
為了天空飛翔的小鳥
為了山間清流的小溪
為了寬闊的草原
我的小學經歷了陜西陽平關、河北保定、江蘇徐州,畢業后先后做過7、8樣工作,其中在徐州的時間最長,期間在無錫、定州、南京都工作生活過,每逢談及家鄉,我會不由自主想起這首橄欖樹——
流浪遠方
流浪
還有還有
為了夢中橄欖樹橄欖樹
是呀,在今天,家鄉的意義越來越寬泛,地球將成為地球村,互聯網網住你我他,農村戶口的取消,更多的人離開原始意義的家鄉,去遠方追求自己的生活。
不要問我從哪里來
我的故鄉在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