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去暑來,四季更迭,轉眼又到了高考季。
謹以此文,獻給曾經參加過高考的你和我。
也借此文,祝福今年參加考試的所有考生。
花式自虐的媽媽
一位朋友最近開公眾號寫育兒文章。
得知后,我私聊她。
我:寫寫自律吧,每次寶寶們上英文課,我們在刷朋友圈,你在看英文書。
朋友:那是因為,做了媽媽。
? ? ? ? ? ——做媽媽之前,我也很懶。
我的這位朋友,在做了媽媽之后,真的自律了很多
朋友沒有出國留學過,雖然英語基礎可以,但說到運用,特別是口語和聽力——你們都懂得。
為了能給家里寶寶創造真實的語言環境,朋友花了1年半時間,把一本500多頁厚的《美國家庭萬用親子英文英語8000句》刷了3遍。
為了進一步提高口語、聽力和閱讀水平,朋友還一口氣報了n個線上課程,持續學習了兩年多。
但,問題來了,朋友每天業余學習,除了能在家里跟寶貝說兩句英語——她家寶貝口語確實還不錯——既不升職也不加薪,有什么用呢?
我曾調侃朋友說,
我要是你,把這些時間精力都花在股市里,早實現財富自由了。
朋友近乎自虐式地自律,底層邏輯到底是什么?
條條道路通羅馬,有的人出生就在羅
1 人生起跑線在哪里?
最近有一檔綜藝節目里關于“人生起跑線”的游戲被熱議。
游戲里,孫紅雷、黃渤、黃磊等明星來到了上海某所中學的“高考沖刺100天誓師大會”。數百米高三學子在操場上一字排開,接受提問。
在問完幾個問題之后,有的人一路向前,離終點線很近,有的人卻還停留在原地。
問題有以下這些:
——你的父母是否都接收過大學以上的教育?
——你的父母是否為你請過一對一的家教?
——你的父母是否讓你持續學習功課以外的一門特長且你目前還保持一定水準?
——從小到大你是否有過一次出國旅行的經歷?
——你的父母是否承諾過要送你出國留學?
——你的父母是否一直視你為驕傲,并在親友面前炫耀你?
六個問題過后,回首一看,已有如此差距。
然后,學生們在目前的起跑線上一起向終點跑去,前20名可以得到禮物。
這場起跑線不一致的賽跑結果如何?稍后揭曉。
2?寒門再難出貴子?
又是一年高考季,去年高考放榜后,相信大家都有被北京高考文科狀元熊軒昂的視頻刷屏。
整個視頻劃重點:農村家庭的孩子越來越難考上好學校,現在狀元家里都是又好又厲害,知識不一定能改變命運但沒有知識一定不能改變命運。
3?捐不出的1000萬
劉強東曾經在《開講啦》上面講過一件事。
他曾經給母校人民大學捐了1000多萬,用途是扶持家里經濟條件比較困難的學生。
一兩年后,人大的項目負責人告訴劉強東,這個錢不好發,連申請的人都很少。
劉強東很詫異。
當年他上人大的時候,班上只有兩個貧困生救助名額,而班上有70%的學生來自農村,大家都會去搶救助金名額。
人大的負責人告訴他:現在情況更當年不一樣,能夠上人大的,來自農村里的學生可能連30%都沒有,而且現在農村有的經濟條件也很好。
劉強東為此很感慨:
“雖然過去那個年代很苦很窮,但是農村和城市的差距并不是很大,城市里的教育也只是比農村早個5年六年。
但現在在北京上個4中,基本上就可以上北大清華了,甚至是外國的名校。
而你如果上了一個很差的學校,那么你離學校的大門還很遠。”
4?那一年,從寒門走出的狀元們
2017年,澎湃新聞做過一個統計,當年高考狀元40人僅6位來自農村,占高考狀元人數的15%。
采訪中,這些出身“寒門”的狀元們,多數認為因家庭出身產生差距并非不可“彌補”。
出自“寒門”的河南省狀元吳錚認為,家庭條件好的孩子學習才藝、開闊眼界的機會更多。但是,學習是個人的事情,個人的主動性是最重要的。
出身農家的湖南省狀元雷詠荃認為,家境可以保證見多識廣,但是不能保證有一顆上進的心。在同一個學校里面,平臺是一樣的,家庭背景的差距會被弱化。
來自普通家庭的海南省狀元李朝富認為,父母的學歷背景不同,給孩子們提供的教育條件會有差異。但是最主要還是靠個人的努力,有些東西是可以靠努力提高和彌補的。
幾位狀元的話,無一不認同了家庭背景不同帶來資源和平臺的差異。同時,也共同指出了個人的努力的重要性。也就是我們現在常說的“自律”。
回到剛才那檔上海某中學的綜藝節目。
節目里,明星們同樣接受了測試,在所有的問題結束后,他們幾乎全體停留在了起點。
明星們以自己為例子,告訴大家:“我們都不是在起跑線上最前面的人,無論父母給你創造了什么樣的條件,但最終能夠成就怎樣的人生,只能靠你自己努力。”
通往羅馬的道路在哪里?
看到這里,對本文初我的那位朋友“為什么要自虐式自律,底層邏輯是什么?”的問題,你們有答案了么?
1?孩子成長的特點
教育學家們認為,孩子的成長有兩個特點:
——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每個階段都會有一個崇拜模仿的對象。
而通常,在年幼時,這第一位崇拜模仿的對象就是自己的父母。
你現在有崇拜模仿的對象么?
那位很招你討厭的上司讓你努力工作和加班,你或許會覺得很煩。
假如那位上司換成是崇拜的馬云爸爸,你會不會堅持加班一個月都無怨言?
——孩子的行為習慣通過觀察而習得。
孩子天生是模仿的能手,更傾向于向身邊的大人和年齡比他大的孩子模仿學習。
所以,成人尤其是作為孩子崇拜對象的父母,在孩子面前就是一本敞開的書,我們的一言一行、一動一靜都是這本書中的內容。
我們不能期望,通過嘮嘮叨叨給孩子講道理,孩子就按你所說的去做了。
我們也不能期望,自己躺在沙發上看手機玩ipad,孩子就在一旁乖乖地看書作業。
2?自律、堅持是最寶貴的品質
曾經聽說這么一個故事,有一位在農村的文盲父親,為了讓孩子自覺看書,天天在家里假裝看報紙,一裝就是好多年。
等孩子長大識很多字之后,才發現父親根本是連報紙都拿反了。
故事的結尾,這位父親是文盲的孩子,最后通過了高考,考上了大學。
有人說,這個故事是一碗假雞湯。
我沒有去考證,但選擇相信它是真實的。
朋友說,她自虐式的自律,除了為了能提升自己,更是為了家里寶寶能觀察并感受到媽媽的自律、努力、不放棄,并在潛移默化中,形成同樣的品質。
很多媽媽都說每天叫小朋友起床上幼兒園是一件很累人的事情,尤其在冬天。
朋友的寶寶很小就養成了早起的習慣,無論寒暑每天6點半至7點之間喊一聲就準時起床,極少賴床。
朋友的寶寶三歲半的時候參加了一個英語培訓班,上課時間有點不人性化,在周末下午的2點開始——實在沒有其他更好的時間可以選擇。
朋友說,開始她和先生都很擔心寶寶不習慣,而家里的老人也特別反對。
然而寶寶自己很喜歡這門課。每次周末吃午飯的時候都說:“我今天要做第一個去到課室的小朋友。”
看他那么喜歡和堅持,久而久之,朋友一家的顧慮也打消了。
相對比寶寶在那個培訓班里學到了什么,朋友說,她更看重的是,寶寶在這個過程中,養成的愛學習、能堅持、不怕吃苦和自律的品格。
我問朋友:你要求這么小的孩子自律、堅持,會不會太“殘忍”了?
朋友說:生活何曾容易過?生活又何曾放過誰?
不說那個穿著高跟鞋要趕最后一班地鐵的白領,也不說凌晨三點還在送外賣的小哥。就是你和我,也曾有過帶病加班到深夜做出方案,第二天還被老板痛批的經歷吧?
我們教育孩子不是要在童年時給他們營造一個虛幻而美好的童話世界,待到成年時又猝不及防地撕破。
而是,隨著孩子成長,慢慢給孩子灌輸,生活從來都不是童話。
但,無論生活如何,我們都要像向日葵那樣,向陽而生,做一個內心光明而溫暖的人。
香港著名主持人梁繼璋跟他的孩子說:人,可以白手起家,但不可以手無寸鐵。
是的,孩子,原諒我沒有把你生在羅馬。
但,我會盡力為你在通往羅馬的大道上點一盞燈。
那就是自律和堅持——這是媽媽可以給你的最好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