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四字至少包涵五層含義:
一是知便是行,一念發(fā)動處,便即是行了。譬如發(fā)動處有不善,就將這不善的念克倒了,須要徹根徹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潛伏在胸中。
二是不知不行,譬如聞惡臭屬知,惡惡臭屬行。只聞那惡臭時已自惡了,不是聞了后又立個心去惡。如鼻塞人雖見惡臭在前,鼻中不曾聞得,便亦不甚惡,亦只是不曾知臭。
三是不行不知, 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知是未知。譬如味之美惡,必待入口而后知,豈有不待入口而已先知食味之美惡者邪? 又如路途之險夷,必待身親履歷而后知,豈有不待身親履歷而已先知路途之險夷者耶?
四是知易行艱, 譬如稱某人知孝,某人知弟,必是其人已會行孝行弟,方可稱他知孝知弟。不成只是曉得說些孝弟的話,便可稱為知孝知弟。
五是知行合一,凡謂之行者,只是著實去做這件事。譬如若著實做學問思辯的工夫,則學問思辯亦便是行矣。學是學做這件事,問是問做這件事,思辯是思辯做這件事,則行亦便是學問思辯矣。若謂學問思辯之,然后去行,卻如何懸空先去學問思辯得?行時又如何去得做學問思辯的事?行之明覺精察處,便是知;知之真切篤實處,便是行。若行而不能精察明覺,便是冥行,便是“學而不思則罔”,所以必須說個知;知而不能真切篤實,便是妄想,便是“思而不學則殆”,所以必須說個行;元來只是一個工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