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青春是什么?每個人都有專屬自己的獨家記憶。猶記得前幾年從趙薇導演的處女作《致青春》開始,到即將上映的《梔子花開》,走進電影院消費青春類型的電影早已不算什么時髦的事了,看完之后還會吐槽一番青春到底何去何從?雖然永遠繞不開友情,愛情,記憶,時間等無關痛癢的話題,但當看到影片里別人演繹的青春,我們才恍然大悟,“自己的青春哪兒去了?”電影永遠祭奠著別人的青春,而自己的青春,每當深夜思幽的時候是否胸口隱隱作痛,用酒精也麻痹不了煩躁突兀的心情。可是,青春總有一抹或濃烈或青澀的色彩,以及某種驕傲的足音,在自己的心房揮之不去,以致在夜晚的角落仍溫暖發亮。
? ? ?周立波說過:“你不瘋,不鬧,不任性,不叛逆,不逃課,不打架,不去玩,不K歌,不通宵,不旅游,不喝酒,不逛街,不早戀,就只因為要學習,請問你這樣的青春是喂狗了么??” 是的,因為年少輕狂,因為無所畏懼,才不至于青春被狗吃了。 或許“為賦新詞強說愁”的我們舔著自己傷口的青春早已不新鮮,做一個看手機的“低頭族”,常常刷新,我們總在標榜自己的存在。誰的青春沒有犯過錯,我們內心渴盼著能有人去理解去粉飾。有時時間就像毒藥,越陷越深。有時不知從哪來的自信堅信著“時間仍是最偉大的治愈師”。 ? ? ?從小四的《夢里花落知多少》 到“小時代系列”,從叛逆不羈到“民國岳父”韓寒,再到后來《誰不青春不迷茫》劉同的一番血與淚的青春奮斗史讓我們唏噓不已。80后的他們都成了過去青春的代名詞。 70后的林志穎抓住青春的尾巴寫下《我對時間有耐心》當中用他自己的經歷來詮釋夢想的意義。90后的作家已經快馬加鞭地出書,于是我們故作輕松笑著感嘆說我們自己老了。90后已經踏入社會,給這個時代貼上不一樣的標簽,00后也在趕腳的學習生活。身處這個紛繁復雜的社會,我們很難靜下心來思考一些東西,直到看了小說里別人的青春不一樣的故事,慨嘆我們的青春早已揚長而去,能做到的只是沉淀自己的青春,看一步步走過來的路,去追尋一些理想的風景。唯有不忘初衷,才不至于行尸走肉般生活。 ? ? ? 也許,總是在”青春“過后,我們才明白曾經或唯一的“那個男孩教會我成長,那個女孩教會我愛”。也許,待到”成長“過后,歲月在我們臉上拓印著顯露出奮斗,青春,成熟,孤獨的力量。然而成長是一件多么有意思的事,永不可回頭,也永不謝幕!––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