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邊的漁民們,都對大海有一種敬畏之心。不僅僅是因為大海塑造了他們豪放爽朗的性格,最重要的是大海是他們賴以生存的家園,是上天賜予的天然牧場。漁民與大海同呼吸共命運,他們甚至把大海看作是自己生命里最重要的部分。
每年的正月十三,是我們當地漁民祭海的日子,他們懷著虔誠的心,把自己精心準備的祭品擺在大海邊,面朝大海行叩拜大禮,感謝大海對他們無私的饋贈,又希望大海庇佑他們出海打魚能一帆風順。
“海洋”也是詩人們發掘和想象的一個“幸福空間”,這個“幸福空間”來源于人們對海洋的向往與渴望,更確切地說,是來源于“戀海情結”。
在人們通過經驗、記憶和意向對海洋獨特的特性或地理意象發出情感依戀和向往、渴望,這種“戀海情結”是對“海洋”文化認同的體現。(海洋:當代詩歌的美學新空間 | 羅小鳳)
曹操的《觀滄海》里,“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他將自己宏偉的抱負、闊大的胸襟融匯到詩歌里,借著大海的形象表現出來。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給人一種思念遠方親人的殷切之情,海上明月又是多么美的意境。
海子在《面朝大海,春暖花開》中宣告:“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其中幸福之一是“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為什么“面朝大海”就“春暖花開”?竊以為是由于“海洋”所展開的世界本身就是自由的、寬廣的,與塵世的壓抑、不自由、逼仄和復雜不同,所謂“海闊憑魚躍”,在寬廣的世界里,人,才有充分自由,才能春暖花開。(海洋:當代詩歌的美學新空間 | 羅小鳳)
“海納百川”,“海”是寬廣、博大的象征。海洋的浩瀚廣闊、一望無際構成的是空闊遼遠的“空間”,海洋本身擁有悠久的歷史,被譽為人類的“發祥地”,承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