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師: 牟娟
地點: 國風北京 娃娃館
連續兩個周末聽牟老師講課,如何提升親子關系品質,和嬰幼兒人際回應模式的形成與發展,收益匪淺,感謝!
最重要的一句話,記在前面
面對自己的問題,孩子的問題都是大人的問題
依戀
孩子對媽媽的依戀關系,分為三種:
A 回避。隱忍,孩子不表達自己的想法,隱藏自己的情緒。對父母的要求置之不理,當作沒看到, 或者順從父母的要求,雖然自己不愿意
B 安全。表達需求,互相協商。,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跟父母溝通,雙方達成的共識。
C 矛盾。控制,堅決要求別人滿足自己的需要。孩子控制父母,完全實現自己的想法。通過示弱或者夸張的大鬧來實現。示弱:模仿小寶寶說話的聲音啊,或者小寶寶的行為,引起父母的同情,達成自己的想法;示強:大哭,大鬧,抓爸爸媽媽等等,讓父母完全順從自己的想法。有些時候是假哭。
很多孩子是復雜型的... B占多數,少量A C OK, 但是單純的A ,單純的C,或者A +C,就需要引起重視了。
TCI ICI 學習:
牟老師 帶著大家一起看了拍攝的幾段TCI視頻。
1.
某某視頻里,媽媽陪著三歲的兒子玩兒,寶寶玩兒一個車,媽媽撿起來另外一個車跟寶寶對話. 媽媽一直在跟寶寶說話,跟寶寶笑。
寶寶離開了沙堆,去玩兒別的,媽媽坐在那里,眼睛一直注視著寶寶.
在老師講解之前,感覺這個媽媽好有耐心,一直在跟孩子交流,陪著孩子玩兒,眼睛一直注視著孩子.確實是,這是一個超級愛自己孩子的媽媽和一個很開朗和陽光的三歲寶寶,生活中媽媽全身心投入到孩子身上,見不得孩子一點點兒難過。(已經征得媽媽允許在簡書記錄,感謝分享)
聽著牟老師講解,發現中間的問題:
問題1,全程媽媽的胳膊在胸前交叉或者閉鎖在身側。媽媽的這種身體語言表示我封閉我自己,不想打開,不想跟孩子溝通。
根據和媽媽的溝通,其實這個媽媽是很想跟孩子溝通的, 不知道自己的身體表達了閉鎖的信息,這完全是無意識的.
問題2,孩子玩兒自己的汽車,媽媽拿起另外一個跟孩子交流。這樣孩子的注意力被轉移,并且對媽媽拿起來的汽車不是很感興趣。這樣達不到媽媽和孩子的共鳴。
更好一點兒的做法是,媽媽也去關注孩子手里的汽車,比如問一下他手里的汽車是做什么的?什么顏色的?可以跟著孩子的回答,聊下去。
問題3, 孩子在離開沙堆玩兒別的之后,媽媽依然坐在原處,看著孩子。
更好的做法,媽媽跟著孩子移動,關注他新的玩兒的東西,有效的參與進去。
認識自己的身體語言,老是抱著胳膊,胸前交叉,這樣潛意識里是封閉自己,不想跟孩子溝通,孩子更多的會遠離你。
想想自己,是有些時候跟孩子玩到一起去了, 還有很多時候完全是大雨自己在那兒玩兒,媽媽就看會手機,或者玩兒會游戲,大雨會過來說,媽媽看我厲害嗎?媽媽不看手機了,媽媽陪我。好慚愧~~~ 拿出自己大部分的時間陪伴孩子,小部分的時間自己玩兒吧。
從身體和心理,都打開自己,聽孩子的聲音,感受孩子的想法;跟著孩子的興趣互動,不老是跟孩子說這樣那樣,聽孩子的指揮這樣那樣;以孩子為中心,孩子去哪兒,我去哪里;
孩子的信號
大寶寶學小寶寶的聲音說話,表示喚起養育行為
露肚子,臣服的信號
露脖子,完全聽你的。
咳嗽,情緒的擠壓。
孩子太乖,可能大人太強勢
孩子夸張哭,可能大人反應太遲鈍
~~引用牟老師朋友圈的介紹
娃娃館公益講座《如何提高親子關系品質》中,通過幾個真實的親子互動視頻解析(這些視頻都是普通家庭的親子互動視頻),讓大家看見在親子互動中,成人無意識中的一些細微的動作是如何對孩子產生影響的,大家都很震驚:如果不是在視頻中捕捉到,或許這些細微的動作視頻中的父母這一生也不會意識到,改善也就無法說起,但卻已經深深印刻在孩子幼小的心靈里,對依戀關系產生重大影響!歐美發達國家在普通親子對中,孩子處在高危心理發展風險環境的比例是25%~30%,我們有很多家庭都存在老人、保姆看護等現象,比例只會更高!感恩幾個提供視頻分享的家庭,您們的無私貢獻幫助到了更多的父母~親子關系品質提升,從看見真實的自己和孩子開始!
周六父母工坊《嬰幼兒人際回應模式的形成與發展》回放~從嬰兒期、幼兒期、學齡期、青少年期到成年期,從主要照顧者的不同教養方式上看到孩子采用的不同應對策略、從親子互動中母親細微的身體語言中看見孩子復雜糾結的應對。
~~~~·以下是大雨流水賬.....
自我心得:更多的跟孩子溝通,把孩子當成一個“人”來尊重。孩子說的合理的,遵從他,孩子要求的危險的跨越了邊界的,明確的拒絕他,這樣孩子才有溝通的意愿,才知道 表達自己的想法,跟父母溝通是有作用的。
自我反省:在自己很累的時候,常常對孩子耐心不夠, 直接會跟娃說,媽媽現在很累,這個事情是你必須做的,要么你表現好乖乖的做,Candy day有糖吃,要么媽媽就會強制你了。
自我感覺,我家的大雨寶寶 B多一些,A和C并存。 他現在經常討價還價,探測媽媽的底線。
比如 他提出需求 要吃葡萄干,媽媽給大雨兩個(媽媽的底線一般是3~5個),大雨說要好多多,媽媽說好多多不可以,可以再給一個,大雨說 今天大雨表現好,要三個五個,(大雨現在認識一個兩個,然后是三個五個,然后是好多多), 這個時候他的需求也從好多多讓步到三個五個, 媽媽再給兩個,大雨很開心,媽媽也能接受。
有時候媽媽會問大雨,可以給媽媽一個嘗嘗嗎? 如果大雨手里有5個,一般不同意,媽媽就問可以聞聞嗎,大雨給媽媽聞聞葡萄干,有時候可能看到媽媽特別想吃也會給媽媽一個。 如果大雨手里有好多多,一般是他的手掌一把,就會很大方的給媽媽一個嘗嘗,同時會主動的說 給姥爺一個,給姥姥一個,給爸爸一個。
前一段時間,大雨感冒了需要吃特別苦的中藥,媽媽每次吃藥前都讓大雨自己抓一把葡萄干,吃一個,喝一口。大雨很主動的去吃藥,媽媽也很清楚他能夠乖乖的吃藥,完全是為了吃葡萄干。不知道對還是不對... 跟朋友討論,有人認為 吃藥不是一個常規的必須做的事情,藥很苦確實很難吃,通過葡萄干吸引,讓孩子吃藥OK.
記得有朋友說過一個例子,她家娃吃藥的時候,奶奶拿著葡萄干說給寶寶吃,寶寶張開嘴,就強制把藥灌進去...但是不給葡萄干,感覺這樣不好,在用自己的力量去欺騙孩子。
設定界限,不能由著孩子無限制的擴大自己的邊界。父母一定要認清自己可以接受的邊界。這個邊界如果已經設定了,比較難改回來。邊界清晰了,很多事情就容易了。當然是正常情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