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聽耶魯大學陳志武教授的金融課,又同時在追《歡樂頌》,所以,不知不覺就把兩者聯系起來了。
1.金融是什么
陳志武教授對金融的本質做了一個歸納,即:金融的是一種跨期價值交換。
金融核心是跨時間、跨空間的價值交換。所有涉及價值或收入的,在不同時間、不同空間之間進行配置交易,就是金融交易。而金融學也就是研究跨時間、跨空間的價值交換的學問。
貨幣等具有相同或類似價值儲藏,價值交換和流通功能的產品和工具,都是金融學研究和討論得關鍵。
2.金融前史回顧
在早期的物物交換社會里,貨幣產生之前,人們常以“羊”來作為價值儲存和價值交換的標的物,也同時以擁有羊只的數量來衡量一個人的成功與富足。發展至后來,標的物的種類有所增加,以田產和擁有的奴仆多少同樣可以顯示一個人的富有程度和社會地位,甚至后來以擁有的姬妾數量來做為判斷的,姬妾越多,則越是大家望族。這也就是為什么古代的皇帝需要擁有那么多嬪妃和女人,不然不足以顯示其地位的尊貴。
即是:隨著社會的發展,作為體現個人成功的價值標的物開始擴展到以“人”(尤其是女人)作為載體。
貧苦人家遇到災禍,常常以賣妻賣女作為保全家庭生存的方式,將“妻女”作為一種避險的工具使用。在清代的有關史料中,大家貴族更是將奴仆折換成相應錢兩,記錄在家庭的資產負債表內。由此可見,在歷史的某一段時期內,將“人”作為價值載體(也可稱為物品)進行買賣交換和儲存是一種普遍現象。
在現代社會,隨著思想的進步,人人平等觀念的產生和深化,同時隨著金融產業的繁榮,人們不再以單一的田產、金銀和女人作為顯示成功與否的價值判斷,而取之以房產、持有的股票、基金、期權、公司,等等金融工具或其他。從而解放了“人”,將“人”(特別是女人)從作為避險工具和交易物品的合法及普遍的社會現象中解救出來。
但是,從某種角度來說,“人”一種價值存在,仍然不可避免的具有“保障性投資”的價值的作用。
3.人的“保障性投資”價值
什么叫保障性投資價值呢?這是我的一種理解,即:將“人”作為一種投資對象,通過某種前期的付出或者交換,將價值儲存在某個“人”身上,在未來的某個時間里,實現跨越時間和空間的價值“提現”。
“養兒防老”和“釣金龜婿”便是最有力的體現。
人類社會伊始,人們便采取群居的方式來增強抵抗自然風險與野獸的侵害,保證自身的生存和發展。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進步,在除了這種廣義上的群居性依靠外,家族關系,家庭關系,甚至婚姻關系,也逐漸成為人類建立抵抗風險,增強生存能力的一種制度性方式。在中國儒家思想中,“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婦綱”的家國觀念和倫常觀念,也正是基于此種需要而產生的,以達到在社會秩序與思想道德上維護人類社會的穩定,而其中最重要的莫過于“養兒防老”的觀念意識。
即使在人類文明進化到如此高級的今天,把配偶和子女當作一種未來的保障性投入,也即是,家庭和婚姻關系仍然是人們用以增強抵御風險和災禍的主要工具。
按照這個邏輯,我們也就更容易理解“門當戶對”和那些渴望攀高枝,嫁豪門者的心里了。當然也就可以很容易理解樊勝美將自己未來的希望寄托在釣個金龜婿之上了。
同時,《歡樂頌2》里的包太太在丈夫出軌后,將希望都寄托在包奕凡身上,并對他的大事小情的關注,其實就是我們生活中所有父母對子女的態度的一種反映。
4.什么樣的人可以追求純粹的感情
記得在《歡樂頌2》里,包太太以為安迪也是貪圖她家的財產,才和自己的兒子往來的,但是,安迪的回答卻非常坦然:她有足夠的身家和資產,和包奕凡在一起是因為純粹的愛情。
后來包奕凡也曾真誠坦蕩地跟安迪表示,他只想跟她談一場純粹的戀愛。
那么,問題來了,為什么安迪和包奕凡之間可以只追求純粹的感情呢?
回到金融的思維里,如果一個人只能以占有的“羊”或“人”作為財富標準時,那么,你很難確定他對“人”是足夠平等和尊重的。同樣,如果一個人所擁有財富少到只剩下“人”了,那么,他也是不可能追求精神生活的富足的。純粹的愛情和高級的精神生活享受,畢竟是一種奢侈品。
只有當一個人不但富有,并且所體現其成功和富有的東西/方式多樣又豐富,完全脫離了以占有“人”作為體現財富的標志的時候,那么,他們對“人”的尊重,以及其對感情生活和情感體驗的追求,才能趨于純粹。
說成人話,就是你不但要有很多錢,而且思想進步,品德高尚,既可以自信的看待自己,也可以平等的尊重他人。
人家包奕凡可是既不嫌棄安迪的弟弟,還在山區建學校做慈善的哦!
再舉例來說,曲筱綃與趙醫生的愛情也是僅追求純粹的愛情,他們各自擁有的抵抗風險的能力已經足夠了,不需要再通過對伴侶或婚姻關系的建立來實現,所以,可以只為愛而在一起,也可以為了不勉強對方而放棄。
而劇情最后讓他們復合,除了愛情之外,也同樣具有金融思維的保障。比如,因為他倆相愛甚深,他們之間的主要矛盾在于貧富差距,而且彼此都不愿意對方為了自己而曲意迎合,做不了自己,那么,就不要改變唄,只需要換個思路就可以了:趙醫生的工資與曲筱綃的收入可能相差很大,如果趙既希望增加收入,又想繼續只干好現在的工作,那么,找個理財公司,把手里的錢,或者家里的錢交給信得過的人去打理,比如樊勝美,她在劇中為那個陳先生可是掙了不少錢的,在公司也很受器重。這樣,他不敢可以有更多的收益,還可以好好的只上自己的班,與曲筱綃也可以再續前緣。雖然有風險,但是不失為一條解決之道。何況世上并不存在沒有風險的事。
5.樊勝美為什么做不到
相比而言,樊勝美為什么做不到呢?
道理同上,她并不像安迪和曲筱綃那樣具備抵抗風險和災難的能力,甚至因為她那樣的原生家庭,使得她甚至都不如關雎爾和邱瑩瑩。可以說,五美上中最漂亮的是她,但是,最可憐的也是她,她所擁有的唯一資本竟是自己的美貌!
按照古代賣妻賣女作為緩解災難帶來的沖擊的邏輯來看,樊勝美其實也是(或者說不得不)把自己作為了唯一的資產,用以交換,以通過伴侶(王柏川)和婚姻來解救自身于水火。在她和王柏川的愛情故事里,除了王柏川對她的癡情之外,讓人看到的更多是她將自己作為交換的商品,去換取未來的保障,而王柏川呢,也不過是她的一種具有“保障性投資價值”的商品。
因此,在生存和物質生活優先的鋼需上,她對情感生活的追求,是還無法做到純粹的。
畢竟,純粹的感情在還以自身作為唯一避險工具的個體而言,是不存在的。
舉例來說,即使安迪即使失業,或者發了瘋住進精神病院,她的保障性來源完全可以不依賴包奕凡,而來源于她已經積聚的財富,甚至她以這些財產作為基礎繼續做的相關增值盈利性的金融行為。劇中的安迪找到譚宗明簽署“遺囑”協議的準備,即是如此。所以在她與包奕凡的感情,以及她做出的與他家庭的磨合,都只是因為純粹的愛。
做類似的假設,樊勝美一旦失業,或者王柏川不再為她“買單”,那么,將意味著她之前所有的投入和努力都付之一炬!又將只能依靠自己,重新再來——以勞動力的形式重新尋找新的雇主,以“姿色”的形式重新尋找婚姻的庇護。因為她沒有除“自己”之外更多的東西/工具來為其規避風險。在這樣的基礎前提之下,她與王柏川的愛情是很值得非議的,王對她的愛可以純粹,但是她卻不能予以相同質量的愛作為回應。也是因為這種不同質的愛的交換,他倆必然不得善終。
6.誰可以逆襲為安迪第二
安迪作為相對成功的女性代表,在性格上表現為具有獨立的思想、理性的頭腦、清明的處事原則和人際界限、敢于“豁出去”的膽氣,在智力和財富上,具有《圣經》所說的那種“她富,就把別人的也拿來讓她剩余的”的優勢。
因為選取的是金融角度,那就從其所擁有的財務能力和資產來說。
在金融市場如此發達的今天,可供安迪選擇的跨期價值交換產品很多,再加上安迪卓越的財務思維,她可以最優的選取市場中的各種金融工具,包括股票、債券、期權或者投資某個行業或公司等,這樣,即使她停止工作,她的資產性收入仍然是令很多人望其項背的,也正是這樣,安迪的成功不但體現在可以追求純粹的愛情,還體現在可以只以追求自我價值的實現而工作。相比其他五美而言,她已將“自己”從作為價值交換的主體中解放出來了。
而這,作為將“睡覺睡到自然醒”、“饅頭買兩個扔一個”當做追求目標的我們來說,實在是太遙不可及了。
可是,是不是我們就不可能成為安迪呢?
記得劇中有一個橋段:關雎爾開導失戀時的邱瑩瑩,她說,像她們那樣的小白領,是不配談感情的,因為還沒有人考慮到她們的感受。
這個道理也與剛才所解釋的“純粹愛情”的類似,作為一個處于社會底層的小白領而言,“自己”被作為唯一的價值交換載體,以出不斷的出賣體力、腦力和勞動時間來求取生存,積累未來抵抗風險的資本,這應該是她們生存,或者逆襲的唯一途徑。而在這種情況之下,總是情緒化,或者總是讓別人來為自己的情緒買單,或者過多糾結于感情感受,那么,別說成功,恐怕連生活和生存都會比較難。所以,沒錢的小白領哪有資格談感情呢!
可是我想,這種途徑對于安迪來說,也不一定不是其早期的經歷,畢竟像曲筱綃這樣的富二代,不足以代表所有人。
那么,從這個角度而言,其實每個人都是有可能成為安迪的,前提是,在這個以自己作為唯一價值交換載體積累財富的階段里,你只能積累,不能支出,或者支出必須最低。
這樣,也就不難看出,劇中的關雎爾和邱瑩瑩都是有希望和可能的,以她們為代表的所有人,也就還是有希望的。從這個角度而言,對于階層固化這樣的理論,個人是不太認同的。
不過,樊勝美要算例外吧,不因為別的,她的家庭的不斷索取,根本沒有給她積累儲蓄和將精力放在事業上,也更不能讓她平心靜氣的去做實現抱負,體現價值的事,而她“拎不清”、“無界限”的性格缺陷也讓她很難自救成功。也許,樊勝美逆襲為安迪的可能性,會是最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