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曉白
---01---
前幾天一直在聽趙雷的《成都》。腦子里的畫面是酒、垂柳、小城陰雨。
唱的是離別,道的是自由。
成都本來就是一座慵懶的城市,經趙雷青澀又滄桑的嗓音一唱,別有一番浪漫味道。
后來這首歌出了MV,高圓圓出演女主,美得不像話。整個畫面文藝,有意境,推薦看看。
當然,這首歌現在面臨著消費過度的嫌疑。
---02---
兩三年前,我聽李宗盛。
他是一個大叔,一個老男人。他的歌里,有青春,有愛情友情,平凡瑣屑,卻熠熠生輝。歌詞簡單直白,不騙人。
喜歡他人到中年的世事洞明,該放下的都放下。
我曾經在一篇影評中寫過關于中年的種種,盡管反響不錯,但始終覺得不夠深刻。人到中年是什么?是挺著肚腩,拖著孩子,為柴米油鹽斤斤計較?是慌慌張張,為碎銀幾兩?
我正在經歷,待解。
---03---
時間再往前,我聽的是陳奕迅。當然更多的,是林夕作詞的陳奕迅。
聽他唱愛而不得:閉上眼睛你最掛念誰,眼睛睜開竟是誰?
聽他唱友情的隨風而逝:來年陌生的,是昨日最親的某某。
聽他唱血緣的親近和愛:任世間再冷酷,想起這單車,還有幸福可借。
聽他唱友達以上的曖昧:你得到于事無補的安慰,我也得到模仿愛上一個人的機會。
他的大部分歌,聽懂了都不會覺得治愈,只是讓你用最認真最平靜的方式去懷舊。
---04---
現在呢,是兼容并蓄,各種歌都聽,只一條,對味、喜歡,即可。
前段時間,毛不易的《消愁》很火,那四杯酒,喝醉了很多人,而我以為,那歌里,其實是人生:
一杯敬朝陽,一杯敬月光(少年)
一杯敬故鄉,一杯敬遠方(青年)
一杯敬明天,一杯敬過往(中年)
一杯敬自由,一杯敬死亡(老年)
不經世事,不歷人情,大概是為唱而唱,真的有所感有所悟了,才知真味。
孤單的人不寂寞,也許只是孤獨。孤獨的時候,聽什么歌?
去網易云音樂吧。那里,有青春,有故事,有得到失去,有相聚別離,以及,愛恨情仇。
今天,我翻出了一首老歌:孫浩的《中華民謠》。嗓音清脆,發音清晰,前奏一出來,就撥開光陰的塵埃,記憶飄回到童年時期。
猶記得,那個時候,逢節日、生日,會到電視臺點歌送人,這首歌,出現的次數最多。
今天再來聽,我反而有了不一樣的感觸:聚散離合是美,茶米油鹽是詩。
這首歌的下面,有網友這樣評論:
少年不知惜時光,嫌天短,怨年長,花落雁飛,望遠登山崗,而立方知世事艱,披風雨,踏雪霜。奔波只為生計忙,恨天短,愿年長,獨步月下,悔淚滿衣裳,夢里驚醒回首處,人生短,歲月長。
好一個歲月長,人生短。
學生時代,不知人世艱難,讀《滕王閣序》只覺得對仗工整,文辭清麗。等到畢業、成家之后,越來越習慣于那個平凡乃至平庸的自己,父母漸老,一路走過,能幫持的只有自身,衣食住行,哪件不是要殫精竭力的東西,這時再回頭看自己當年的豪情萬丈和八千里云月,再讀到這句話,才會潸然淚下。總是滿懷希望,總是心有不甘。用文中的話講,便是“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罷。
---05---
我始終堅信,歲月是一場有去無回的旅行,好的壞的都是風景。
曾經,我們叫囂著詩和遠方,現在,我們茍且當下;
曾經,我們幻想著星辰大海,現在,我們應對生活。
剛過而立,還好,歲月的粉塵,尚未來得及完全掩蓋住心底和靈魂的精神氣。憑著這精神氣,我們即使茍且和應對,也是不露疲色,不顯慌張。
所以,我們被傷,也傷人。我們途徑人山人海,邊走邊愛。
所以,我們對過往情深意重,永不回頭,我們躊躇現在,期許未來。
寫歌的人認真,聽歌的人用情。
當我們聽歌,我們聽的,是自己的過往歲月,以及對明天的張望。
約翰?肖爾斯在《許愿樹》中說:沒有不可治愈的傷痛,沒有不能結束的沉淪,所有失去的,會以另一種方式歸來。
愿在歌里,找到我們的人生,撫慰、柔軟、溫暖我們。一腔哀痛和滿懷挫敗卸下,一往無前,所向披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