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閱《浮生六記》時,是在去年夏天時,對這本書愛不釋手,內容情節很動人,沈復他筆下的妻子情深意篤,卻又顛沛流離的半生命運。
? ? 沈復,生活在清代乾隆和嘉慶年間。他于1763年生于蘇州一個傳統的文人家庭,父親在江浙地區官宦之家做幕僚,家境小康。他自幼接受詩詞文化教育,并受到當時士族生活美學的熏陶,擁有相當的生活美學追求。他18歲時與表姐陳蕓結婚,二人的夫妻生活既有花前月下的美好,也有冬夜奔逃的倉皇。1803年,年僅41歲的陳蕓去世后,沈復懷念妻子,追憶一生生活,寫下這本《浮生六記》,記述夫妻半生的喜樂閑情和坎坷遭遇。
? ? 不同于大多數自傳體作品,《浮生六記》沒有把自身經歷的撰寫當做核心,而是自辟蹊徑,將一生分為六個不同的側面,從不同角度記錄夫妻二人的情愛和生活經歷,以及沈復在妻子亡逝前后的浪游生涯。盡管在流傳過程中僅剩《閨房記樂》《閑情記趣》《坎坷記愁》和《浪游記快》四個部分,但本書卻能在問世兩百年來,暢銷不衰,為歷代人所推崇。關鍵的是它寫出中國夫妻生活寶貴的特質,以及人們所向往的那種生活。
? ? ? 沈復出身于蘇州一個沒落的文人之家,父親長期在江浙一帶給官府和實力人物做幕僚,在當地擁有一定的影響力,也置辦了一些產業。所以,沈復從小就受到文化和美學觀念的熏陶,而且他的父親為人俠義,樂善好施,這也影響了沈復的性情。沈復幼年曾求學于蘇杭地區的知名文化人士,不過最終半途而廢,他自己并未參加科舉,長大后先是跟隨父親在各地幕僚中工作,后來開始獨立游幕各地,也經過商,生活時而寬裕,時而又捉襟見肘,一生事業平平,算不上什么“成功人士”。
妻子陳蕓也只是略通文墨的女性,既不是出身名門的大家閨秀,也不是什么社會名媛,而且一生命運坎坷,四十歲就去世了。她去世之后,沈復寫作《浮生六記》,回憶自己一生,記述夫妻感情和生活經歷。他把自己的一生分了六個部分,這正是書名“浮生六記”的由來。
《浮生六記》第一記《閨房記樂》,記錄的是他和妻子陳蕓美好的夫妻生活,夫妻二人自相識、訂婚,到洞房花燭以及其后一生的夫妻情事。細節生動,活靈活現,夫妻恩愛,夫唱婦隨,這是一曲伉儷情深的歡歌。第二記名為《閑情記趣》,說的都是夫妻二人在生活情趣上的追求。雖然說的是閑情逸趣,但也是夫妻二人心心相印,一同享受生活情趣的經歷。
第三記名為《坎坷記愁》,記述的是夫妻二人在生活中遭受的坎坷和心酸。憂患中既見夫妻真情,夫妻二人的個性和性情也躍然紙上。這一記一直寫到夫妻二人遠離故土,陳蕓客死他鄉,沈復也開始了漂泊生涯。第四記《浪游記快》,記錄的是沈復一生在全國各地的游覽經歷。本書還有兩記,第五記《中山記歷》,記錄的是沈復在臺灣的游歷故事,第六記名為《養生記道》,大概講的是一些養生故事。可惜,1877年,《浮生六記》被再次發現時,后面的兩記已經遺失不在了。不過幸運的是,前面四記都很完整,其中第一記《閨房記樂》和第三記《坎坷記愁》篇幅最長,也是本書的精華所在。不過,盡管只有四記,因為對情感的真摯描摹和豐富動人的細節,使得這部關注家庭生活和個人經歷的散文作品。
? ? 《浮生六記》不同于很多文學作品,它并沒有著眼于時代,關注于宏大的敘事和精妙的言辭,既不是歷史記載,也不是社會風俗描繪,也不是虛構文學,它只是用清淺平淡的語言,記錄家庭和個人瑣事,不僅特別,而且因為真摯和深情,而成為中國古典文學史上一朵清淡美妙的小花。它雖然寫家庭和個人,但是視野開闊,親切感人,在結構體例上也不俗氣,在文學史上也是絕無僅有。
《浮生六記》是沈復一生的自傳,不管是寫夫妻生活,還是個人情緒,以及夫妻二人的困境和游歷,其中最關鍵的一條主線就是夫妻二人的感情和生活經歷,以及面對喜樂和坎坷困境時,夫妻二人的相知、相守和相愛。今天呢,我們就從本書中最精華的兩記——《閨房記樂》和《坎坷記愁》,來看看一本記錄夫妻生活和感情的書,因何如此打動人心,以及這位“蕓”,為何被林語堂先生稱作中國文學中最可愛的女人。
? ?
這位可愛的女人陳蕓。我們從《閨房記樂》中能看到的,便是陳蕓溫柔聰慧的性格,美好的生活情趣,以及她與作者沈復之間從少年時代就建立起來的深厚感情。
詩經第一篇說道:“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沈復說,想到《詩經》的第一篇《關雎》就是寫男女互相傾慕之情,所以他就把記述夫妻情事的閨房記樂放在開篇第一記。開篇就寫男歡女愛,在眾多的作品中,都顯得另類和特別。但這并非是為了別出心裁,而是出于對妻子深沉的愛。陳蕓是沈復舅舅的女兒,是沈復的表妹。二人自幼相識。沈復稍懂人事,十三歲時,心中便充滿對陳蕓的喜愛之情,于是就對母親說非她不娶。這門親事就這樣定了下來。
到底是什么如此吸引沈復呢?一方面是陳蕓的外貌,陳蕓生的“削肩長項,瘦不露骨,眉彎目秀,顧盼神飛,惟兩齒微露”。沈復承認,陳蕓的樣子并不是特別漂亮,但是卻非常吸引他,他說,陳蕓那種特有的溫柔纏綿之態,和她柔和的性情,都讓自己感到心神安寧。不過最吸引沈復的還是陳蕓的才情與聰慧。陳蕓牙牙學語時,家人把白居易那首六百多字的長詩《琵琶行》教給她,她竟然就能夠背誦下來,等年齡稍長,她見到一冊《琵琶行》,依靠幼年的背誦,一個字一個字地按照讀音辨認,于是不僅識了字,還漸漸懂得了吟詠詩句。
她不僅多才,而且多藝。陳蕓出身清苦,四歲時父親就去世了,剩下母親帶著她和弟弟艱難生活。她學女紅,刺繡做得很好,一家三口全靠她來養活。訂婚之后,沈復在一次婚禮上見到陳蕓,當時滿屋子賓客都衣著鮮亮,只有陳蕓穿著素雅,只一雙自己做的繡鞋奪人耳目,鞋面刺繡非常精巧,獨具的慧心也深深吸引了沈復。
兩人十三歲訂婚,十八歲成婚。洞房花燭之夜,吃夜宵時,陳蕓說自己正在吃齋,而且已經堅持好幾年。沈復暗中細算,她開始吃齋之時,應該正是幾年前自己長水痘的時候,才知道陳蕓吃齋是為了祈求自己早日康復,于是內心十分感動。他便對陳蕓說道:“你見我今天皮膚光鮮,不再生水痘了,也可以開戒,不用吃齋了。”
陳蕓嫁進沈家,對公婆十分恭敬,與其他人則以和悅溫柔相處,為人處事,井然分明。每天早上,陽光爬上窗子,陳蕓就起來。她說,這樣做是怕其他人說新娘子懶惰,沈復雖然喜歡睡懶覺,但是很贊賞她這樣的做法,于是也跟著早起,改掉了貪睡的習慣。夫妻二人入住新居,沈復給陳蕓的屋子起名“賓香閣”,陳蕓的蕓是一種香草,應了閣名的香字,而“賓”字,則是相敬如賓的意思。用沈復的話來說,二人“耳鬢廝磨,親同形影,愛戀之情有不可以言語形容者。”夫妻二人,情感彌堅,沈復刻了兩方圖章,上面的字樣是“愿生生世世為夫妻”,以記錄夫妻二人心心相印、相知相愛的感情。這便是二人青梅竹馬的相識故事。在婚后的生活里,二人不但情投意合,更是談詩論賦,說古論今,構筑起自己的精神家園。
新婚后不久的一天,沈復凌晨歸來,發現陳蕓仍在蠟燭燈火下讀書。陳蕓說道:“剛才正準備睡,在書柜內看到這本《西廂記》。以前只聽說這本書的大名,今天讀了,才覺得真是好。”又值新婚,二人談笑嬉戲,沈復形容,“恍若密友重逢。”從此開始,二人成了談詩論文的良師益友。陳蕓雖然出身平凡,但是卻有不俗的品味,不僅能夠跟丈夫吟詩作賦,還能錦上添花,而那些美麗的花,在夫妻二人相互體貼和彼此照應的生活中,顯得尤其迷人。
他們新婚那年的中秋,沈復想到陳蕓嫁過來已經八個月了,還沒有到過離家不遠處的景點滄浪亭去過,于是就安排了中秋夜游滄浪亭。那天黃昏時分,一行人到了土山頂上的滄浪亭,沈復寫道,“周望極目可數里,炊煙四起,晚霞爛然。”他們在亭中鋪上毯子,席地環坐,酌飲清茶。涼風習習,明月爬過林梢,也映在水波之中,景色絕佳,沈復感嘆說,“俗慮塵懷,爽然頓釋。”陳蕓卻說,“今日之游樂矣!若駕一葉扁舟,往來亭下,不更快哉!”意思是說,如果我們駕著一艘小船,在水上觀賞滄浪亭的景色,那不是更好了!她的設想,在此情此景之中更是增添了一絲詩意。
陳蕓的性格中還有著男孩子的一面,她十分向往像男人一樣外出走動,而沈復也很希望自己出行時有妻子做伴。在那個時代,大家閨秀幽居深閨才是正經。可是為了讓妻子一賞民間花燈的盛景,沈復讓陳蕓女扮男裝,在夜里外出,陳蕓模仿男子走路的姿勢惟妙惟肖,二人帶著冒險一般的刺激悠游鬧市,竟然沒有人認出她是個女子。
有一次,沈復有事前往吳江,陳蕓想趁機同行,一覽太湖勝景。于是跟家里人說自己回鄉探親,二人先后抵達,然后同舟而行。沈復在書中寫道:“漸見風帆沙鳥,水天一色。”陳蕓感慨道,“今得見天地之寬,不虛此生矣。想閨中人有終身不得見此者。”意思是說,我今天見到了太湖如此遼闊的風光,真是不枉此生了。可是還有很多深閨中的女子,一輩子也看不到這樣的景色啊。
到此,第一卷《閨房記樂》便結束了。這一卷生動地記錄了陳蕓身上種種聰慧靈秀的美好品質,以及夫妻二人真摯而深厚的感情。這一章充滿著歡樂,沁人心脾。沈復這樣感慨:“自以為人間之樂,無過于此矣。”
夫妻二人情深意篤,除了生活上相互扶持幫助之外,還具有相同的審美情趣。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具有相同的生活美學價值觀。這一點非常可貴。特別是在當時的時代,夫妻二人勇于沖破世俗,做出了一些破格之事,丈夫沈復不僅對妻子十分包容,不為當時世俗所左右,而且對妻子的行為多有鼓勵。他為人處事灑脫不羈,有著豪士風范。雖然他對自己著墨不多,隱隱約約,只字片言,但是卻讓人倍生好感。不過,在對過去的追憶之中,沈復帶著傷感的語調幾次提到陳蕓已經去世,曾經的神仙眷侶,如今卻天人兩隔,作者的感傷和懷念之情盡管清淡,卻讓人感同身受,令人動容。
? ? 記錄文學人物 ,分享人文精神
? 下期 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