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醫(yī)生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曾經(jīng)接診過一位患者,是一位中年女性,言談舉止顯現(xiàn)出來的就是知書達(dá)理,溫文爾雅,但是卻神情憂郁,一看就是那種對生活不甘的人。
接觸了幾次,后來有一次說起來了她最初的發(fā)病誘因,就是因為她丈夫做了許多出格的事,并且還認(rèn)為自己理所當(dāng)然。
這位妻子,天天苦口婆心與他講道理,從最基本的道理講起,然后不斷引申,試圖想通過講道理的方式讓他回頭是岸。
可是最終丈夫并沒有醒悟,并且變本加厲,而她卻因為又累又氣,留下一身毛病。
不要試圖和不講道理的人講道理,因為他認(rèn)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有道理,哪怕是傷害了別人,侵害了別人的利益,總是有各種理由。
在他那里,任何荒誕的借口都能成為理由。
說到底,這世上最笨的人,就是愛講道理的人。
講對了人是有的放矢,講錯了人就是對牛彈琴。
所以,寧跟明白人吵場架,絕不跟糊涂人說句話。
人生,永遠(yuǎn)離不開這個理兒。
生活中千萬不要和這三種人講道理,講完你就輸了。
01和家人不需要講道理
做人最大的忌諱,就是和家人講道理。
比如孩子不愛吃飯。
那就不用強迫他吃,當(dāng)然,其他好吃的零食之類的都不給吃,讓他知道餓肚子的滋味,就不會老嚷著、威脅著不吃飯了!
再比如,一個孩子在商場里,一哭二鬧撒潑打滾要買玩具。
這時候你跟他說,家里已經(jīng)有太多這樣的玩具了。
管用嗎?
絕對不管用。
你直接把他抱回家,這個時候千萬別教育他,放他在房間里慢慢哭。
你也別走,陪著他,因為他就是哭給你看的。
等他哭累了,停了,你再來一句:還要哭嗎?
他要是還繼續(xù)哭,你就繼續(xù)陪著。
相信這么一次過后,他知道了,哭沒用,就再也不會這樣了。
我們很多的父母,習(xí)慣孩子犯了錯就批評,像唐僧一樣說個不停。
不管對方能否接受,最終還無法理解溝通的失敗。
其實,關(guān)鍵點是讓孩子體驗行為帶來的后果或者通過圖片影像直接看到,并且承擔(dān)一定的責(zé)任,才是為人家長教育的目的。
話說多了,孩子聽煩了,不但沒起到任何教育的效果,自己的威嚴(yán)也逐步下降了。
得不償失。
諾貝爾獎作家海明威曾說過,我們用兩年學(xué)習(xí)說話,卻要用一生來學(xué)會閉嘴。
適當(dāng)?shù)摹霸捝佟保恢v道理,才是父母必學(xué)的功課。
其實,不論是和親人相處,還是和愛人溝通,都不要試圖和他們講太多道理。
贏了道理,輸了愛,又何必呢?
網(wǎng)上流傳過這樣一個段子:
老婆:我發(fā)現(xiàn)你越來越不愛我了!老公:我怎么不愛你了?老婆:我明天不吃飯了,去把你經(jīng)理打一頓!
老公:為什么打我經(jīng)理?老婆:你果然不愛我了,都不問我為什么不吃飯!
這個笑話告訴我們,不要試圖跟女人講道理,要知道每月流血七天,還不死的生物,在這星球本就是逆天的存在。
聰明男人永遠(yuǎn)不會和女人爭對錯,她們是用來寵愛的。
事實上確實如此。
就像那句爛熟于心的話:“家是講情的地方,不是講理的地方。”
真正高情商的男人從不和女人講道理,因為他知道,萬般說辭,皆比不上一個溫柔的擁抱和一句暖心的安慰,女人在意的不過是男人的態(tài)度罷了。
畢竟,愛是日久生情的感動,而不是被道理包圍的枷鎖。
02和朋友不需要講道理
經(jīng)常會有人問:和相處舒服的人在一起是什么感覺?
我想,無非是既會給自己留底子,也會給別人留面子,懂得察言觀色,讓人如沐春風(fēng)罷了。
看過這樣的一部電視劇,里面有這樣的一段:
男主角和男二號兩個人關(guān)系非常的好,兩個人在一起之后什么話也說,并且兩個人很多年了都是鐵哥們。
但是有一次男一號和自己的女朋友發(fā)生了很多的事情,導(dǎo)致男一號想和女朋友分手了,這個時候男二號跑過去勸男一號,希望男一號不要和自己女朋友分手,但是男一號卻不聽勸,男二號就開始講道理了。
最后的男一號,并沒有聽男二號的勸,兩個人的友誼也受到了影響。
有時候雖然兩個人是非常好的朋友,但是你也不要什么事情都去勸對方,或許在你的眼中你是出于好心給朋友講道理,但是朋友已經(jīng)有了自己的想法。
這個時候如果你在給朋友講道理,你就是為難到朋友了。
很多人都說朋友就應(yīng)該無話不談,但是每個人除了朋友之外還需要面子,很多的人都希望保留一個自己的小天地,這片小天既然不能讓任何人觸碰,哪怕是最好的朋友也不能。
就像諾貝爾文學(xué)獎的獲得者莫言,在詩歌《死角》里面說過的一句話:“每個人的心里都有一個死角,別人進(jìn)不去自己也出不來。”
所以有時候和朋友也要保持距離,可能朋友心目當(dāng)中的一些痛苦你是無法體會的,所以有時候不要做站著說話不腰疼的事情,要給朋友留一些自己的空間。
可世人千千萬,能與其相處舒服的人,卻寥寥無幾。
生活中,不少人喜歡以教導(dǎo)者自居,通過講道理來突顯自己的優(yōu)越感,只是“優(yōu)秀”的他們往往并不討喜。
朋友相處,就是希望在一堆繁復(fù)冗雜的生活碎片下,留一點可以互相吹吹牛扯扯淡的空間。
在這世間,本就是各人下雪,各人有各人的隱晦與皎潔。
人生低谷的時候,即便是金玉良言在聽的人看來都是雞肋,因為傾訴的人想要的只是一個安慰而已。
用鬼谷子的話說,就是“說者聽,必合于情”。
意思是想要說服別人,與其講道理,不如動動真感情。
與人交往,我們要像太陽一樣發(fā)出光和熱,而不是想辦法去改變別人。
讓別人感到舒服,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極高的修養(yǎng)。
03在職場中不講道理
盧梭曾說:“世上最沒用的三種教育方法就是:講道理、發(fā)脾氣、刻意感動。”
這句話,在職場上也很受用。
職場上講道理無可厚非,但不停講道理的人,情商真的很低。
在《韓非子·十過》里有這樣一個故事:
春秋時期,晉獻(xiàn)公下令修建一座九層高臺,這決定引起了不小的民怨,不少大臣也紛紛上書,勸諫晉獻(xiàn)公停止這件勞民傷財?shù)氖隆?br>
但晉獻(xiàn)公并沒有聽進(jìn)去,反而大為惱火,我下令建造一個高臺,你們怎么管那么多,還把不把我這個大王放眼里了。
所以,晉獻(xiàn)公下令:誰再敢來勸,格殺勿論。
不久,有個名叫荀息的大臣進(jìn)宮求見,對晉獻(xiàn)公說:“大王,我剛學(xué)會一個小戲,想表演給您看看。”
晉獻(xiàn)公一聽,很開心,就讓他趕緊表演。
只見荀息走到一張桌子旁,拿出十二顆棋子,一顆一顆地平擺在桌子上,接著又拿出九個雞蛋,一層一層地堆起來,第一層放了五個,第二層放了三個,第三層放了一個。
晉獻(xiàn)公看著搖搖晃晃的雞蛋,也跟著緊張起來,不由驚呼:這太危險了,太危險了。
這時,荀息對晉獻(xiàn)公說,大王,這沒什么,天底下還有比這更危險的事,您修建的九層高臺,鬧得民不聊生,國庫空虛,如果外敵入侵,我們不就像這累起來的雞蛋一樣危險嗎?
晉獻(xiàn)公聽了,沉思片刻,下令停止筑臺。
其君之危,猶累卵也。這便是成語「危如累卵」的出處。
之所以講這個小故事,我主要想聊的是溝通方法。一個人會不會溝通,這將直接決定他的人際關(guān)系以及成敗。
從這個故事,我得到的啟示便是:
很多時候,真正聰明的人,真正的溝通高手,往往都是不講道理的。
反過來講,在與人溝通的過程中,一味地講道理通常并不能收到很好的實際效果。
很多人認(rèn)為,職場中不要跟上司講道理,因為上司永遠(yuǎn)是對的。
其實,上司覺得不滿意的地方,不排除故意找茬,但絕大多數(shù)真的是你做得還不夠好。
正所謂,“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職場本質(zhì)上就是一個講利益的地方。
不論是上司還是合作伙伴,只有把對方的利益需求滿足了,他們才會信任你。
相反,只有道理沒有利益,再華麗的說辭也會變得毫無價值。
就像卡耐基曾說過:
“如果成功有訣竅的話,這個訣竅就在于洞悉他人的立場,并能夠同時兼顧自己和他人的立場。”
真正有能力的人不會反復(fù)發(fā)表自己的意見,也從不拿道理說服別人,而是用實力說話。
生活哪有那么多大道理,改變不了別人的時候,試著先改變自己。
寫在最后
俗話說:“有理走遍天下,沒理寸步難行”。
人活著,都要講一個理,若是這個世上,誰都是不講道理的人,那么社會將會變得毫無秩序,世界都亂了。
然而,世界太大,人心太小,裝不了那么多的道理,生活中不是對誰都可以講道理的。
不要與家人講道理,講贏了道理,輸了親情。
不要與朋友講道理,你無法感同身受,冷暖自知,講贏了道理,輸了友情。
不要在職場上講道理,職場中只有永遠(yuǎn)的利益,沒有永遠(yuǎn)敵人,講贏了道理,輸了卻樹立了敵人。
人生在世,最高的境界是大智如愚,知世故而不世故。
聰明的人不是不講道理,而是明白什么時候該講什么時候不該講。
所以,那些不分場合不停講道理的人,一開口就輸了。
與君共勉。
我是小小白楊天天長,用文字分享生活的點滴,與你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