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閑來無事,又看了一遍《沒頭腦和不高興》。
《沒頭腦和不高興》是部很經典的國產動畫片,拍攝于1962年。動畫的主人公是兩個小孩子,一個叫“沒頭腦”,一個叫“不高興”。沒頭腦和不高興簡直就是一對活寶,一個做起事來丟三落四忘東忘西,一個是常常拿著一根竹竿做出一副不高興的模樣。當別人感慨他們長大后該怎么辦時,兩人就想立刻長大做出一番事業給旁人瞧瞧,結果,一瞬間兩人真的長大成人,沒頭腦當了工程師,不高興成了演員。
當上工程師的沒頭腦設計的千層少年宮建成后,卻只有九百九十九層,原來他少設計了一層,而小朋友們排著隊去少年宮看演出時,沒頭腦發現他們都是一副奇怪的裝扮,原來他不但把噴水池設計在了大廳中央成了噴雨池,還搞忘了把電梯畫進圖紙,他們要爬整整一個月的樓梯才能看到演出。演出現場,扮演老虎的不高興很不高興演老虎,于是在演出時,老虎不但打不死,反打起武松來?!筋^來,他們長大后還是沒頭腦和不高興。
電影精彩的部分是沒頭腦的“千層”少年宮和不高興的“武松打虎”。在“武松打虎”這場戲中,不高興很不高興地扮演了老虎。武松打虎,結局自然是老虎被武松打死嘛。不高興扮演老虎已經夠糟心的了,是帶著情緒上臺的。到了臺上,還有假裝被武松打死,干聽著小朋友給打虎英雄武松的歡呼,那還了得,自然是更不高興。于是,便上演一出老虎打武松的鬧劇。
小時候,看到這里,自然覺得不高興做得不對,你作為演員,演好老虎是本分,怎么能由著性子來。要是人人都像他這樣,社會還不亂了套。我們知道這樣做不對,但從來沒想過不高興為什么會演老虎,他怎么不是武松哪?
你看,不高興扮演的老虎追著武松圍著劇院跑,看得出不高興的武術功底是要比扮演武松的倒霉蛋要強得多的。輪武藝,不高興略勝一籌。
好,我們知道了不高興的功夫不錯,也有演武松的強烈愿望。那么,演老虎肯定不是個人意愿,一定是劇組的安排。
劇組為什么要讓功夫不錯的不高興去演老虎?
電影里面沒有交代,那么我們就得揣測一下。
一個原因是,劇組單純從大局考慮,演老虎就是給不高興分配的任務。不高興顯然沒能完成任務,搞砸了。
或是,另一個原因,劇組不喜歡不高興,受不了不高興這喜怒無常的性子。不高興敢在臺上追著武松跑,想必在臺下也時不時跟領導頂牛、跟同事置氣。這樣的人誰會喜歡?不可能讓他演武松。甚至,要不是不高興的功夫好,連老虎都可能演不成,上臺的機會都沒有。
所以,不高興扮演的老虎追著武松跑,只是不高興由著性子亂來的表現。根由還在于,不高興根本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
早就有人說過,沒頭腦和不高興代表著我們行走江湖的兩大法寶:智商和情商。沒頭腦是智商不夠,不高興是情商不夠。
你想啊,不高興把戲搞砸了,首先演武松的演員不高興;劇組也不高興;觀眾更不高興了。不高興以后還怎么混?
不高興情商不夠的最大問題就是:不懂得情緒管理。
情緒管理,就是用對的方法,用正確的方式,探索自己的情緒,然后調整自己的情緒,理解自己的情緒,放松自己的情緒。情緒這玩意兒,不可能被完全消滅,但可以進行有效疏導、有效管理、適度控制。
情緒管理不是壓抑我們的情緒,而是體察、適當表達、有效紓解。知道我們的情緒是什么,我們為什么有情緒,用適當的方式、在合適的時機表達出來,多角度、多維度為化解。
如果我們是不高興,我們會怎么辦?
首先,我們會耐著性子把老虎演好。武松打虎自然要襯托出武松的英武,演好老虎是本分。
其次,我們有情緒,是因為我們覺得我咋就不能武松?知道了原因就好辦。朝著演武松的方向努力。練好基本功;搞好劇組其他人的關系,該配合的配合,該尊敬的尊敬,想做事先做人。
如果我們連自己的情緒都控制不住,何以掌握我們的人生?
是不是,不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