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雜志曾經發表文章《經濟學需要一場科學革命》,作者 Jean-Philippe Bouchaud 是投資管理公司的一名研究員,還是一名物理學家。他說,相對于物理學在最近數百年來的無數次成功,經濟學的成功數量少得可憐。其他領域要是長期沒有成果,早就混不下去了(比如煉金術),只有經濟學,太多不要臉的人還在混。你看「經濟學的王牌成就是什么?」他說:「有的只是預測和防止危機的一再發作的無能。」
經濟學雖然已獨立成為社會學科,但一直不被主流科學認可,這一切皆因經濟學變量太多,無法使用單一變量的研究方法,即使是假設檢驗,結論也經不起考驗。
1978 年,西蒙獲諾貝爾經濟學獎,但此時的他已經不研究經濟學很多年——西蒙當初為何選擇經濟學?后來又不研究了呢?
西蒙研究經濟學從不是為了財富,如果把西蒙的貢獻同賺錢致富扯上一點關系,即使是間接的都嫌勉強。
西蒙對經濟學的好奇源起自他想研究人是怎樣選擇決策來增進自身利益的,此后他的探索與挑戰都跟與此有關。在他日后的職業生涯中,他涉及的學科包括心理學、政治學、行政學、生物學、統計學、管理學、運籌學、物理學、力學和計算機學……經濟學只是他穿越歧路花園的其中一站。
但他早期對經濟學的研究足以拿一個諾貝爾獎。
西蒙是如何做得的呢?西蒙研究經濟學與其他人不同,尤其在闡述人類作出選擇的動機、限度和過程評價方面的里程碑的貢獻,出類拔萃,影響深遠。
他認為,當時的主流經濟學派為分析需要,簡化大量的細節,從而提出牽強的假設,使得提出的經濟學理論模型對實際問題的解決既無益處又無補,因為些模型已經將把造成問題的癥結一刀砍去了。
同時,西蒙發現一些學生著迷于數理經濟學的艱深工具,靠復雜的智力操練來掌握和應用這些工具。而更多的學生對它們失去信任,為不得不把研究時間花在毫無結果的形式主義上面而懊惱不已。
西蒙認為,經濟學理論除了滿足人類特有的求知好奇的本性外,還應該幫助和指導企業的實際管理和運營,它必須是一套描述真實世界的理論,而不是一套「假設」的理論,最后,經濟學理論還應該有助于理解和指導經濟的運行。
基于此,西蒙提出基于實踐來研究經濟學,《基于實踐的微觀經濟學》正是西蒙堅持實踐研究主義的結晶。
西蒙后來被成為經濟學家中的經濟學家,這與他跨學科知識豐富,旁征博引強相關,普通人看他的經濟學演講一般需要輔助大量資料才能看懂。再加上此書是西蒙的晚年的演講合集,受眾是是一大班經濟學教授,他必定是將自己對經濟學的深知灼見都講了出來,所以,普通人讀起來就會相對吃力。
我個人獲益最大的是此書的開頭的推薦序、導讀和末尾的西蒙自傳。首尾交叉閱讀,剛好能洞悉西蒙跨學科學習經濟學的清晰路徑。
在此書,你可以一窺西蒙發現大問題,并利用跨學科知識解決的過程文檔,極具參考價值,對西蒙而言,學習經濟學并取到諾貝爾的成就只是他人生探索的支線而已。
那么,這位「提倡多種研究實踐視野與工具的學習者」是怎樣學習經濟學的呢。
確立自己大問題 > 研究人是如何決策 > 決定先從經濟學切入 > 發現經濟學舊知識無法滿足新需求 > 發現當時主流經濟學建立的假設有漏洞 > 嘗試自己解決 > 融合新學科與實證 > 提出有限理性理論 > 不被認同 > 自己繼續潛心研究 > 提出更完備的理論依據 > 結合心理學、認知科學、計算機科學繼續研究人的決策 > 已經走出長長的一段路后 > 經濟學方面的見解獲得主流認同 > 獲得諾貝爾獎 > 研究人工智能去。
這下,你明白了吧,在《基于實踐的微觀經濟學》這本書中,西蒙從來就不是學院派,而是實實在在的行動派。
我曾聽過好友一個相當有趣的評估書籍質量的方法:翻看豆瓣書評前二十篇頁,如果評論角度幾無差別,那么這本書就沒有什么閱讀價值。
如果說西蒙寫這本書的視角是《基于實踐的微觀經濟學》,那么我寫篇小短文的視角就是《基于實踐的跨學科學習》,從這樣的角度看,西蒙的這本小書就必定是好書了。
ChangeLog
- 2017-06-20 完稿
- 2017-06-19 增補
- 2017-06-17 起念
六經注我
人類是運用技能來解決問題的社會動物。在滿足存活的要求后,他就追求兩類重大的體驗。第一類深刻的需求,是運用其技能去響應挑戰,這可以是擊出一記好球,或是漂亮地完成一項任務;第二類最深刻的需求,則是尋求和一些同類建立有意義的和諧關系:愛與被愛、尊重與受尊重、分享經驗、為共同目的而工作。——197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赫伯特·西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