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時候在想人到底是活在現實中還是在虛幻中。現實中我們既感受到了嚴寒酷暑、餓殍塞胃又感觸到了生離死別、身殘心空,既有現實的物理碰撞又有內心的情緒粘惹。對此我不免意識迷糊:到底是現實的物理刺激讓人的內心有了反應還是內心的觀念讓我們感觸到了物理的世界?
我不是哲學的門徒,我不曾入過這道門,我只是無意的想去窺視內中世界的神秘和神奇。如有過探尋哲學的一絲念頭也只是因為我時常迷惑于生命存在的意義和價值,因此我苦惱于生命的短暫無數的匆匆走過到底所謂何來——我記住了誰而誰又記得我?在此我奢望著明了生命的真諦。
于是我愈加想知道:生命的存在意義應該是對眾生有益還是該追尋實現個體的生存價值即可?
達爾文的生命進化論以及古人常說道的“飽暖思淫欲”都讓想到人必是生而自私的。地球上宇宙間被稱之為“人”的生物本質依然是動物性的有機體,你我雖然位居萬物之靈長卻始終無法摒棄生命維持延續的自私本能,因為生命的存活就意味著對資源的無限需求而資源總是有限的。那么這期間就必然存在著個體、群體關于選擇、競爭、淘汰和滅亡的無情現實,當然還有勝利者的歡呼、失敗者的悲鳴以及勝者生命種子的代際傳承。這才是一切生命的終極使命和必然經歷。
只是我內心又在疑惑:若生命已無法繼續那么依附于生命存在的一切又如何存續?生命本能的占有欲望是天然的屬性,是造物主賦予的天賦神權。因此生命的本義無所謂自私而在于靈性生命的我們應該努力做到保持理性并維護公眾利益,只有在這個前提下我們才能確保自身生存的安全以及群體社會制度的形成并促進社會效率的提升。這才是生命進化的動力以及文明演化的原力。因此生物本能的自私如能存有公眾利益則不涉及任何道德的意義,這是一切存在的基礎。
僅從個體生活經歷的角度來看,生命本能的行為更顯現于物理世界的真實,更多只存在于物質資源層面。但人行為于世間所感受到的悲歡離合等一切情緒和感受則源于人類文化對于個體的塑造,這種塑造甚至刻畫于生命的基因傳承于萬世。
一個人要克制動物性的本能首先就應該分清楚人存活于世什么是恰當的需求什么又是不應該的欲望。需求是生命體本身基于生命維持和傳承的基本需要——自然資源以及極少量的團體協作;欲望則是超出本能需求之外用于奢侈浪費等的資源消耗——不能真正改善社會效率并確保公眾利益。如果我們能夠準確的區分這二者的區別并克制自己的行為,那么我們才懂得如何去利用這個世界的資源以及與自己之外的生命相處。我覺得任何生命的美好就在于生命自尊以及對其他生命的尊重并本能的形成覺悟有義務去維護其他生命的自由和尊嚴。
生命是短暫的。我們曾在史料中看到過世代的演變以及萬千你我這樣也許卑微的生命從生到死,其結局都是無謂的。但當我們勇敢的在探尋生命的意義時,我們會發現許多事物的意義是超越生命本身的。此時無論是肉體的本能還是精神的升華都是在尋求組合更加美妙的存在,而這樣存在的意義就在于我們原本什么都沒有發展到我們曾經擁有過而最終我們只是做了我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