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iplash》有三個譯名:《鼓動真我、《進擊的鼓手》、《爆裂鼓手》,我最喜歡后者,因為爆裂兩個字夠直接,夠沖擊力。
????? 很多人很喜歡這部片子,因為看得很過癮,蕩氣回腸般地勵志。有些人認為這是一部十足的爛片,壓抑、充斥語言暴力,更不能接受有人把它定義為勵志片。
????? 你怎么看?
????? 如果想挑部電影配紅酒,請跳過這部電影。我是皺著眉頭看完的,因為節奏太快,氣氛緊張又壓抑,但是看到最后有種柳暗花明的驚艷感,緊繃的神經一下子放松了,嘴角輕輕上揚:是一部好電影!
????? 主角是一個熱愛爵士鼓的少年Andrew,他覺得成功的人生就是成為一名頂級的鼓手。
????? 當餐桌上,家人們談論起各自生活里可喜的進步時,對于自己在音樂方面的成就和喜悅稍微被懷疑的時候,Andrew負氣地打壓了兄弟,并直接地道出了自己的心聲:
????? “我覺得成為20世紀最偉大的音樂家在誰看來都算成功。“
?????? “我寧愿酗酒吸毒,34歲就家破人亡,成為人們餐桌上的話題,也不愿意腰纏萬貫滿面紅光地活到90歲,但是沒人記得我。”
???? 成功是什么?
?????對于剛剛進入全球頂尖的音樂學院,還進入了最負盛名的樂隊,成了樂隊里年齡最小的核心鼓手Andrew來說,成功就是成為最偉大的鼓手,那就是我生為人的意義。成名趁早,默默無聞,平庸的人生是可悲的。
????? 純粹得可敬,又有點單薄,至少在家人眼里,這種除了音樂之外,其他成就不足一談的偏執是一種幼稚的自負,讓用餐的氣氛變得極為尷尬。但是,屏幕外的我們已經隱隱感受到Andrew不小的口氣和大大的野心。
????? 哪個天才沒有成為極致的念頭呢?不想當將軍的兵不是好兵。
????? 所以這個小伙子有多努力?不瘋魔不成活,為了成為偉大的鼓手,命都可以不要。
????? 練到虎口起泡流血,創可貼,冰桶都用上了,只是為了能夠繼續超高強度練習,那個畫面可以用一句話來形容:我活著就是為了打爵士鼓。
????? 為了不分散自己練鼓的時間,跟女朋友分手,分手理由是談戀愛約會會影響自己練習,為了把握自己成為核心鼓手的機會,就算遭遇車禍,額頭還在滲血,雙手發抖,也要坐在屬于自己的位子上表演,雖然結局就是毀了那一場比賽。但是這種這是我爭取來的機會,只要沒死,我都要坐在我的位子上表演的偏執,有一種悲壯的美感:因為這是我用血汗贏得的機會,絕不放棄!
????? 導演當然沒有按照正常套路拍,如果這個少年就算遭遇車禍,依然堅持參加完比賽并贏得成功,那么這部片子就太平淡無奇了。所以在比賽現場,Andrew的鼓打得凌亂,甚至連鼓錘都掉了。
????? ?最后,他推翻鼓架,憤怒地與導師Fletcher扭打在一起。可能是因為Fletcher冷漠憤怒地宣布自己徹底出局了,也可能是因為他正準備跟評委道歉棄賽,更主要的原因大概是因為近乎瘋狂的努力竟然毫無意義,這對于一個血氣方剛,生命里只有一個目標的少年來說,確實只能用憤怒來表達這種失落和不甘。
????? 比賽結束后,他真的放棄了成為偉大鼓手的夢想,他把樂器移出自己的房間,撕掉了偶像的海報。
????? 每個人都曾經為夢想奮斗過,遇到打擊和挫折,有些人就會放棄,失去斗志。平心而論,在Fletcher的高壓下,遭遇了這么大挫折下,喪失斗志,竟然顯得可以理解。
????? JK西蒙斯在電影中飾演魔鬼導師Terence Fletcher,并因此而拿到奧斯卡金像獎的最佳男配角獎。不得不說他在里邊的演技,爆發力十足,偶爾溫柔大部分時候嚴厲、暴戾甚至腹黑,魔鬼導師的形象演得淋漓盡致。
????? “英語中,沒有哪兩個詞比“good job”更毀人的了。”
????? 這是他的經典臺詞。
????? 當然,他因為自己的執教風格而失去教職,他也猜出是Andrew背后舉證了他執教的嚴苛、暴戾。以他腹黑的性格,這事不會翻篇,不過他跟Andrew再次相遇后的一段獨白卻是發自肺腑的孤獨與失落:
????? “事實上,我覺得人們根本不知道我在shaffer學院做什么,我不是去當指揮的,弱智也會搖搖胳膊控制節奏。我是去逼他們突破自己的極限。我認為這是想要成功不可或缺的,不然只會浪費掉下一個路易·阿姆斯特朗、下一個查理·帕克。”
??????有天賦的人大有人在,然而成為偉大的人只有那么屈指可數的幾個。如何成為偉大,必須不斷地挑戰自己,突破自己的極限,成為極致,才可能變得偉大。而Fletcher做的就是這一種事情,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 如果失敗了,怎么辦?應該得到溫柔的鼓勵嗎?
????? Fletcher總是喜歡拿查理帕克的成功來跟學生表明他的執教理念。如果當初查理帕克演砸了后,他的導師跟他說沒關系,以后還有機會,那么查理帕克是否會成為天才音樂家,不得而知。查理帕克在演砸了之后,他的導師差點用凳子在他的腦袋上砸了個洞。而查理帕克哭著睡著了,醒來后,他可以選擇放棄也可以選擇休息,但是他選擇了繼續練習。
????? 影片的高潮出現在最后。
????? Andrew接受Fletcher的邀約,準備重拾鼓錘。可是當他坐在臺上才發現要演奏的曲子,自己壓根沒練過。那一刻,弗萊徹臉上閃過的陰冷的笑,他才明白Fletcher不過是要再次摧毀他罷了,完美的復仇。
????? 于是他失魂落魄地走下舞臺…如果他不再走回舞臺,他就真的毀了。可是他沒有,他要控制全場,他是王者。
????? 所以他沖回了舞臺,開始獨段solo,強勢到讓其他樂手配合他,聽他的節奏來配合演奏他的曲子。
????? 他完美地證明了自己的價值。當然,也成功地降服了不可一世的魔鬼導師Fletcher,結尾兩人會心的一笑,泯恩仇。
????? 千里馬和伯樂,相虐相殺到相愛。
??????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信念,或者說夢想。很多人會為之努力,努力是一種狀態,竭盡全力是另一種狀態,而拼了命著了魔地努力,想必又是另一種旁人無法體會的狀態。涅槃了自己,震撼了他人,也許到最后也不一定能落花結果,但于個人的精神和意志而言,過程已然是一種無言的嘉獎。
????? 由這部電影引發了不少關于成功和勵志的爭議,我的觀點想借用吳曉波在《把生命浪費在美好的事物上》的一段話來表達:首先,我們必須承認每一件與眾不同的絕世好東西,其實都是以無比寂寞的勤奮為前提的,要么是血,要么是汗,要么是大把大把的曼妙青春好時光。而所謂的成功,只是一個結果,它也許水到渠成,也許永無來日。
?????? 最后,這部電影制作成本僅330萬美元,上映以來,獲得全球各大電影獎項提名12次,一共拿下包括奧斯卡金像獎、美國金球獎等9項大獎。
????? 這是一部向極致致敬的電影,愿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