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文章得到了老師的夸獎,嘿嘿,果然有輸出的學習,才是最有效的學習。
01
先說點題外話。回顧自己最先接觸的人工智能大模型,就是國產軟件文心一言(文生文)、文心一格(文生圖)。因為河南2021版教材中,小學六年級下冊要講人工智能,需在課堂上演示,就認識了百度AI這個平臺,那年的省優課評比,也選了這一節,印象深刻。
實話實說,當時的AI也在上小學,不,或許說上幼兒園更合適。那會兒我用智能手機和智能機器人上的課,很簡陋,即便這樣也引起了孩子們極大的興趣。
現在,2024版部編新教材把《初識人工智能》這節課放到了三年級下冊,你就說時代的變化有多快!
僅三年時間,在科技的推動下,AI開始在孩子們的身邊廣泛出現,教材整個大換血,大學的知識小學都有涉獵。
2022年chatgpt橫空出世,偷摸應用了一下,驚為天人,人工智能還能這么“能”!
同時期國內的諸如豆包,KIMI,智譜,通義,訊飛星火,天工,等近200個大模型開始現世。可用起來,不是那么得心應手,一句話,生成的結果還沒人自己寫的好,用它干嘛?
不過,它們搜集整理網頁的能力很強,我已經很久不和度娘會面了,內心總希望AI能再聰明些。
02
真正引爆大眾熱情的是2025年春節的deepseek,有人給了它大量的贊美之詞。
我沒用之前的心理活動:“至于嘛,這些人就是跟風,AI成長之路還長著呢。”
我用了之后,驚為天人!
這是我,一個普通人需要的AI,它的深度思考讓我領教了其強大的推理能力,它能讀懂我的未竟之意。
我再也不用記許多冗長的提示詞,這也是我以前對許多AI不滿的地方,學那么多提示詞才能用,這是不是找麻煩,對普通人來說,簡單好用是王道。
我個人用deepseek做的最多的事是進行教材分析及答疑解問。
當然網上有許多教程,也有精彩的應用,但我發現,別人做的再好,如果不是你的需求,學過的知識點過兩天就忘了,我加了許多群,聽了許多講座,迫切地想知道一切關于AI能應用到的場景。后來,我放棄了,決定從用中學,我有何需求,就從何處應用。如果大家也想學用AI,建議也這樣做,會慢慢擴充應用的邊界和思路。
為什么要做教材分析,因為教學有需求。可能有人也會提出,“我的AI 用起來效果不好,結果不滿意,跪求大神給提示詞。”
我也有這種感覺,最初讓deepseek給我做的教案,也不滿意。
原因一方面是AI沒有那么智能,它需要學習你的領域,你要教會它思考的方式,讓它明白什么是優秀的產出,什么有創造性的建議,它才能成為一個合格的教秘。
它很聰明,但需要你去調教。
03
你想像不到AI有多愛學習!
告訴它:聯網查詢某個主題的教案,它馬上翻出上百篇。
(但很悲催的是,小學信息這個學科的優秀資料太少了,好多需要自己積累加工。這也是別的學科能得到好的反饋,但薄弱學科就是不太理想,但如果突破了,將是非常有意義的一件事。)
告訴它:我提供了小信課標,你要好好學習,以后的教學設計都要符合這個核心素養標準,總結出腦圖。下次我做教案時,讓它來找課標對應內容,它幾乎一秒內就能提供,而我要找到書,再翻找到具體內容,再打字在電腦上,最快也得10分鐘左右,有了它,只用一秒。
告訴它:這個圖型化編程我看不懂第三行的角本,請解釋為什么要這樣處理,有沒有更簡單的程序實現,我怎樣讓學生明白這個難點,可以打個學生生活中的比方來理解嘛?(它可以教會我,還能幫我教會學生,當看到它長思考的過程,我總會想到當年教C++的女老師,總能精準識別我們的卡點,總會回答我們愚蠢的問題而不會罵人。)
告訴它:分析下冊電子教材中某個單元,找出單元目標與對應的知識技能和學習活動,說明編者意圖。它像個專家一樣在那給我講解,尤其令人感動的是,編者粗糙的設計會被它善意抹平知識間的鴻溝,救了站在講堂上的大人和坐在課桌前的孩子。
當它了解了教材、課標、編輯的教材解讀,你還用害怕它不給你提供好的方案嘛,這個方案是你和AI共生的,有你們兩人的智慧。你只要說出你的想法,你只要說出“優化”“降低難度”“增加趣味性”“增加創意”“讓案例理有時代感新鮮感”的詞語,它就會嘗試理解你,一步步迭代方案。
這是我最喜歡AI的地方,它學習的越多,就越聰明,你對話提問的越多,思考的越久,越能理解問題的本質、關鍵、解決步驟、拆分方法、迭代升級的意義。你是不是也走在變聰明的路上?
AI不是知識庫,是一種幫助你學習的工具,你在人機協作中產生與AI的智慧共鳴,你可以在它的陪伴下橫跨各個不熟悉的領域,只要學會面對問題,嘗試分析,就可以無所畏懼,所向披靡。
我認為,AI在這方面存在的意思是它最有價值的地方,甚至比它生成高質量的圖、文、程序都更讓我滿意。
2025年的一部分幸福,是AI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