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把什么定義為自己的內耗?比如把回避原本就要在有限時間內完成的事情,一直拖延,學習的時候經常走神,放縱自己吃垃圾食品,放縱自己看娛樂視頻,低落,煩躁,想事情翻來覆去,失眠等等,我把這些都當作是自己的內耗。如果把一個良好的狀態,不內耗的狀態,打分的話,高分值應該是80-100分。70-79分,就是中間值,冷靜狀態,沒有太大的情緒波動。但低于69分以下,就進入內耗區域了。如為一個事翻來覆去睡不著,失眠到兩三點鐘,特別是持續兩天以上,那就要拉響警報,這個狀態就非常危險了。
我從這個月初開始,每天記錄自己的時間支出。當我發現有兩天的內耗時間竟然超過7.5小時,特別是那兩個晚上都超過2點還沒睡著,12點半累的要死上床,2點還沒睡著,就是有問題了。我們總是習慣回避自己的內耗問題,以為它自己會自愈的,不會的,如果問題沒有解決就會一直存在。即使消停了幾天,過段時間就又會出來。
那要怎么辦?直面它,不斷質問自己,到底是因為什么。有些事情一直拖延不做,是為什么?因為害怕,怕自己做不好。為什么害怕,為什么做不好,做不好的原因是什么?因為那個東西自己沒有真正的掌握,腦子里就是一團漿糊,混混沌沌的。為什么混沌,因為不清晰。為什么不清晰,因為不熟。怎么熟?如何熟能生巧,那就是練,重復練。當重復到一定的次數,達到一定的閾值,自然就熟了。
萬事總是開頭難。為什么?因為我們總想一口吃成一個胖子,想一步登天,想一夜暴富,現實嗎?不現實,簡直就是妄想。那要怎么做?先不管能做得有多好,先開始做,最重要的是要先開始。怎么開始,先做個五分鐘。如果是想看書,看不進去,那就先看一頁;如果是背單詞,就先背一個;如果是練平板,就先從1秒開始。這么做的秘訣是什么,就是把目標粉末化,一點一點的積累,一點一點的攻破。
但前提是,這個目標一定是要正確的。何為正確的目標,如果根據smart原則來描述,這個目標要是具體的,可衡量的,可實現的,是和其他的目標具有關聯性的,最后還是要有時間限制的。如大家都想學好英語,想學到什么程度,背3000個單詞,還是背默30篇文章,給自己定的目標是多少天拿下,分解到每天要完成多少。這些都是要問質問自己的。質問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清晰的過程。
最高級的目標,就是清楚自己最高要到底要達到什么樣的程度,并且知道如何該達成,而且是必須達成,無論付出多大的努力都要達成。當處于這個狀態的時候,就根本沒有時間內耗了,因為要鎖定自己的目標,隨時隨地都要抓緊時間,去追逐它。
在寫這篇文章之前,我本來想說自己為了排解內耗,花了兩小時整理衣柜,用了3小時模仿100詞的英語文章,花了將近5小時去拆解一節課程,雖然最終的結果呈現只有10分鐘等等,漸漸的,就發現很多事情,很多人都沒那么重要。我們太容易去在意一些小細節,去在意別人說什么,把不好的東西記很久,從而就白白耗費了自己很多時間,很多精力。值嗎,不值。
把握當下能做的,做好現在能做的,哪怕只是一件很小的事情,當我們嘗試把它做得更好一點的時候,我們就會收獲超出這個事情本身存在的意義。那這個意義又是什么呢,需要我們每個人自己用心的去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