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上一次陷入知識焦慮是什么時候?

文/菲比Woo

周末的時候,閨蜜豆子約我喝下午茶。

剛坐下,就見她悶悶不樂的摳著手指。

根據我的了解,豆子一摳手指就表示絕對有心事,于是問:“怎么了呀大美女,啥事兒不開心?”

豆子喝了一大口奶茶,說:“親愛的,我受刺激了。”

圖片來源網絡

我知道豆子最近剛剛換了工作,薪水和環境都有很大的改善,愛情也如膠似漆,難道是生活中遇到了麻煩?

我忙追問,豆子這才緩緩道來。

原來,豆子到新公司以后遇到了一個厲害的女上司,她在工作中雷厲風行,一個人領導整個部門有條不紊,最重要的是,她對專業的把控令人驚嘆。

我說:“這不是挺好的嗎,你遇到這樣的領導,可以進步得更快呀!”

豆子是個性格乖巧并且不甘落后的姑娘,我相信她只要認真做下去遲早會發光發亮。

“我也想啊!”豆子提高分貝,甚至帶著點哭腔,“可是我跟你說,上了一周班,我覺得我都快瘋了!”

豆子一直覺得,自己名校畢業,成績不賴,長得也不賴,怎么說也算個優秀人才。可按她的話說,這一周被女上司狠狠“吊打”了。

圖片來源網絡

女上司是留學回來的,家里有經商的經驗,從小就受到金融知識的熏陶,談吐中全是豆子聽不懂的詞,她的見解、提議都能得到同事的“大拇指”。

沒錯,可怕的是同事也都能聽懂。

“一開始我也安慰自己,一口吃不成個胖子,這些專業知識我早晚會搞明白。可后來,我發現她們談時事,談炒股,談化妝品,談健身房,甚至談的娛樂八卦我都插不上嘴。”

“我感覺自己像個智障一樣一直陪著笑臉,一邊還假裝玩手機偷偷查著百度。”

豆子沮喪地說:“最糟糕的是,我聽到她接了一通電話,全英文,特別流利。那一瞬間我真想把簡歷上’專業英語八級’幾個字摳下來吞進肚子里。

活了24年,豆子第一次覺得自己一無是處:“你知道嗎,她也是90后,你說人和人的差距怎么會這么大!”


我完全明白這種感受,或者說,我也曾經陷入過類似的知識焦慮。

我的第一次知識焦慮爆發在大四的時候。

因為提前搞定了工作,那一年我便放下所有的顧慮四處游玩。

一晃眼到了畢業季,當時學校圖書館發布了一個爆款小程序,輸入學號就可以統計每一位畢業生大學四年刷卡出入圖書館的次數、借閱書籍的數量以及借閱最多的圖書類型。

整整一個禮拜,朋友圈瘋狂地被刷屏,同學們都紛紛曬出自己四年來的學習數據。

圖片來源網絡

我傻眼了。

我甚至懷疑,圖書館的數據是不是隨機的,我運氣不好而已?

別的同學進出圖書館的次數少輒上百,最多的有1300余次,借書的數目也至少有兩位數。

而我,整整四年,居然只去過圖書館40多次,借書一共6本,全是應付考試的教材。

仔細回想一下,大學前兩年我一直活躍在學生會,的確沒有什么看書的興致。大三一年課程緊湊,周末又疲于應付雙學位,也絲毫沒有自主學習的意識。大四前面提過,太歡脫了。

我的確只有期末備考的時候才會去學校圖書館,數據真是這樣。

自己毫無意識,卻與人拉開這么大的差距。

認清楚這個現實,并且知道四年已逝無力回天的時候,我的心情按照當時的流行說法以及確切體驗來形容就是:

內心有一萬只草泥馬奔騰而過。

追悔不已,崩潰到想哭泣。

圖片來源網絡

第二次知識焦慮爆發在今年前幾個月。

當我推開新媒體運營的大門,看見鋪天蓋地的文章迎面而來的時候。

當我打開五花八門的課程、講座,發現每一個簡單的詞匯背后都有一個復雜的體系構架的時候。

當我收藏夾的干貨堆積如山,明明知道一定對自己有用卻根本沒有時間去看,即使看了也像沒看的時候。

當我看見一個又一個知識大號站在巔峰向山腳下的我們宣講成功的經驗以及賺錢的精彩的時候。

焦慮,伴隨迷茫。


好在這一次,好像還來得及。

至少不像前一次設有一個截止日期,我可以從現在開始在往后漫長的人生課題中不斷充實自己。

只要此刻不是站在終點,就是下一個起點。

四月下旬,三節課的聯合創始人黃有璨在一次分享中對“知識焦慮者”們提出了幾點建議。我覺得很是受用。

01 若想真正學了有價值,最好大量涉足“啟發類”的學習產品,找到“致用”的出口。也就是說,我們在看書時看見一個好的案例、觀點,千萬不要一帶而過,而是記下來作為你以后輸出的素材。

02 對于初階者,優先選擇那些能夠幫助你“培養能力”或者“構建知識體系”型的學習產品,尤其是在職業領域。

03 如果有一個學習產品,會不厭其煩地去做大量基礎服務,你一定要珍惜。如果這個課程會反復的督促你跟上進度,給你每一次的實踐提供反饋或指導,對你的學習有專門的運營模式和安排,不要反感,不要覺得痛苦,因為這才是最值錢的服務。

04 如果你沒有遇到上一條說的教學服務,你要做的就是主動出擊,一定要把所學的東西進行實踐,并且通過一切辦法獲得反饋(比如上知乎去問自己做得對不對,或者試著私信、微信公號留言找一些前輩給你兩句評論)。能不能做到這一點,是你和“優秀的少數人”的最大區別。

05 一定要去分辨哪些東西、哪種方式適合自己學習。這一點很重要,并且只能靠自己。

06 一個客觀存在的事實是:總是只有5%-10%左右的人,他們的學習是更有效的,他們也更容易成為金字塔頂端的那群人。

以上幾條建議對處于迷茫期、想要學習進取卻不知如何下手的人群具有相當的指導意義。


對于二十多歲的職場新人而言,必然會有一個痛苦修煉的過程。

圖片來源網絡

千萬不要被焦慮蒙蔽了雙眼,模糊了對自己的判斷,從而失去了應有的干勁。

豆子本來就是同學中的佼佼者,她邏輯能力強,上進心細,熟悉工作中的專業術語只是時間問題;隨著社會經驗的增加,同事們的信息圈她早晚也會融入進去,成長得更加自信、閃亮。

而我,大學雖然看的書本知識不多,但學生會的經歷和雙學位也帶給我很多豐富的積累;最近經歷過大量的閱讀、思考,我看清了自己的優勢,也找準了身上的毛病,對于自己的未來有了更加明確的刻畫。

知識焦慮,永遠來源于一顆不甘落后的心。

這不代表你不優秀,更不能證明你不會變優秀。

你為此感受到痛苦,已經比渾濁的大部分人更具覺醒。

圖片來源網絡

當然,要擺脫知識焦慮,最重要的還是取舍問題。

我們一直以為成功是努力的結果,但成功是妥協的交換,越往后越是如此。

為了得到下一個想要的東西,你總是要放棄一些什么,你不可能把什么都抓在手上。

要知道,如今社會早已分化得極其精細,各個領域都在高速發展;一個人能在自己的領域掌握超越旁人的知識便可以極其突出,又何必再奢望成為百科全書式的專家呢。

貪多嚼不爛,樣樣都懂也只能是樣樣稀松。

圖片來源網絡

想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然后上路吧。

主動則占據主動。

我們只要在自己的軌道里一直堅持,堅持進步,堅持專注,每一天都比前一天好,焦慮自然不復存在。

所有的方法論都抵不過一句歌詞:

慢慢來,比較快。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