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偉大的愛是母愛,如果說所有的愛是為了相聚,那么母愛卻是為了分離。從嬰兒呱呱墜地的那一刻起,是人生的第一次分離。漸漸地,母親看到他在你身邊長大,看著他牙牙學語,看著他跌倒了,再爬起來,看著他外出求學,直至將他的手交給另外一個女人,放手,第二次分離,就是母親給兒子最大的幸福!
01
本來結婚后,小雅夫婦和婆婆是分開住的,不在一起,倒也相安無事。一直到生了孩子,婆婆主動過來照顧月子,本來是好事,卻因為生活習慣,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讓老公夾在中間左右為難。
首先就是使用尿布的問題,婆婆來的時候,特意買了好多純棉的紅布,用剪子剪成了大小相同的尿布給寶寶用。但是小雅確認為反復使用的尿布容易滋生細菌,還是一次性的紙尿褲更好些。婆婆認為純棉的舒服透氣,小雅認為紙尿褲干凈衛生,就這個問題,誰也不讓誰,又好像都有理。
再有就是,月子里婆婆不讓洗澡,說容易受風。但是小雅接受的教育確是月子里應該洗澡,才能保持干凈衛生。婆婆舉出了一堆例子,誰誰家媳婦不聽話,月子里洗澡,落下了一輩子的病根。小雅不聽婆婆的話,夜里趁婆婆睡著,偷偷洗了個澡。這下讓婆婆知道了,數落個不停,小雅也不服氣,跟婆婆理論,最后鬧得誰也不理誰。
最大的矛盾就是為了吃飯,婆婆說月子里不能有鹽,但是小雅吃了幾頓實在吃不下去,感覺太難以下咽了。為這,跟老公沒少哭訴。老公也勸婆婆少放點,婆婆卻堅持說是為了小雅好,至于為什么吃鹽不好,婆婆也說不出個道理,只是說老一輩都這么說……
最后,各種矛盾累積在一起,家庭矛盾大爆發,婆婆也覺得委屈,一氣之下回了自己家。
小雅的老公無奈,只能高價請來了月嫂,幫忙照顧小雅和月子里的寶寶。
02
我的鄰居王阿姨有兩個兒子,她跟這兩個兒媳婦處的都跟親生女兒一樣。
王阿姨今天做點好吃的送大兒子家,明天把老二家的孫子接過來住幾天,周末兒子兒媳們準定會過來和王阿姨一家相聚,看著他們其樂融融,好生讓人羨慕。
我問王阿姨,她是如何做到和兒媳和諧共處的,王阿姨給我道出了她的十四字真經:
視如己出的關愛,相敬如賓的對待!
把兒子交給另外一個女人,作為母親,沒有不嫉妒的。畢竟兒子也是自己十月懷胎,一把屎一把尿養大的。已經習慣了兒子出門前喊一聲:媽,我出去了。可是,兒子結婚了,再也不會天天陪在自己身邊了,怎么能不難過呢?
但是,兒子的幸福不才是自己的幸福么?
所以王阿姨說,既然兒子把兒媳領進了門,就要把兒媳當做自己的親生閨女一樣,讓她感覺自己不是兒媳的敵人,而是兒媳的媽媽,兒媳可以跟媽媽耍賴,撒嬌。
但是,你如果真把兒媳當女兒,認真你就輸了!
女兒如果做錯了事,你可以當面去說。但是兒媳呢,卻只能善意提醒,卻堅決說不得,這個尺度一定要把握好。畢竟是人家的閨女,你要是說輕說重了,兒媳不可能心里不在意的,嘴上不說,回家也會跟兒子鬧別扭。畢竟兒子是跟人家過日子,而不是跟我過日子。做婆婆的,怎么能插手兒子兒媳的生活,去挑兒媳婦的理呢?小兩口要是有了矛盾,自己輕易不說話,即使說話,也要批評兒子,讓一讓兒媳。畢竟么,男人粗一點,何必跟女人計較,再說了,說兒子,兒媳開心,兒子又不會生媽的氣,他們小兩口和諧了,不正是我們追求的幸福么?
王阿姨還說:我是堅決反對婚后和兒子兒媳住在一起的。本來年齡差距就大,生活習慣不一樣。比如我喜歡早起,年輕人喜歡睡懶覺。如果住一起,我起得早,把大家都吵醒了,過幾天肯定兒媳跟兒子鬧別扭。還有很多生活方式,我習慣的未必正確,我看不順眼的也未必就是錯誤。過日子么,本來就是稀里糊涂,我干嘛要管他們怎么過,如果在一起,不可能沒有碟子不碰碗的,所以,堅決不能和他們一起住,正所謂眼不見為凈。
包括媳婦坐月子,是我出錢請的月嫂,這方面,別看我生了倆兒子,但是不如人家專業,專業的事情交給專業的人去做。但是,咱也不能讓人說不關心兒媳。每天,我依舊早早去兒子家給他們幫忙,但是晚上,我一定要回自己家,他們也不是小孩子,不能完全依賴我,很多事也要自己處理自己做。
你看現在,我這兩個兒媳婦,都跟我親閨女一樣,他們對我,比我兒子對我還親。人心都是肉長的,手心手背都是肉,你怎么對人家,人家就會怎么對你。你放手把兒子交給她,就要相信兒子的選擇,相信她會善待你的兒子。做母親的,手放開是為了更好地疼愛!
王阿姨的話很樸實,卻道出了婆媳相處最樸素的真理。
小雅和婆婆之間的問題,就是婆婆什么事不尊重小雅的意見,什么事由著自己的想法,小雅也沒把握好和婆婆的距離,說起話來不分場合不走大腦。
如果小雅和婆婆之間,能夠像王阿姨和兒媳一樣,多一些換位思考,多一些彼此尊重,本來就是雞毛蒜皮的小事,本來就是不同年齡的代溝,觀念的沖突,如果彼此能互相理解,那么矛盾可能就不會成為矛盾了。
最后,再重復說一遍婆媳相處的真諦:
視如己出的關愛,相敬如賓的對待!
做好了,婆媳相處沒那么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