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籍制度開始于1958年的一項法規《中華人民共和國戶口登記條例》,在當時是為了遏制大量農村人口流入城市,后來戶籍制度漸漸與地方稅收福利也就是公共服務聯系在了一起,成了一個制度體系
在條件不充分的情況下出現了此方案,當時的決策者定了這個條例,我讀大學的時候聽到一個北京戶口辦下來得72萬。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人民提起這項制度,為什么北京大學在當地招收的學生分數線那么低,而在其他區域招收的少且多。在當初我填志愿時,也發現當地的大學在當地招生能達到學校飽和率的80%
經濟學上有個概念叫“路徑依賴性”,歷史有很多岔口,你選擇了一條路,就只能往前走,不能掉頭,再往前走,又會有更多的岔口,你必須不斷做出選擇,每一次選擇都會影響到后面的一連串選擇
在2014年國務院頒布了《關于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的意見》,宣布取消農業和非農業戶口,這個時候我們沒感到和之前有多大變化,為什么,我們拿北京舉例,北京有很多公園博物館等等這些是免費的,醫保社保社會福利,孩子上學問題就業問題等這些需要北京戶口才能實現。現在醫保也在慢慢實行全國化推進改革。為什么很多一線城市不讓人民輕易獲得改市戶口,因為這所城市是靠當地人民納稅共同努力才建立起來的,如果廢除制度,第一不公平,第二福利也會有一個飽和性
隨著互聯網的興起,我們的步伐也開始加快起來,網上有高校的課程可以聽,我們通過電子設備在哪里都可以獲得到優質的知識服務。隨著中國高鐵的壯大,我們想去哪里都能在短時間到達,便攜性與舒適性在哪都能得到
未來的機會在大城市漸漸飽和,創新它是個迭代的發散的,更多的是小城市與偏遠地區還有待開發,目前小城市才是一塊金地,中老年人也會帶來流量入口。未來的經濟應該是青春經濟和白發經濟,19歲以下40歲以上的用戶他們的需求沒被滿足,中國的智能手機用戶絕大多數在19歲和40歲之間,我們應該把目前在大城市的模式轉移到小城市,在這個風口上中國經濟將會再一次發熱。再者現在一個人的手機app只有那么幾個,同化性嚴重,我前幾天看到一篇報道說B站現在各個年齡段都有,以前有人預測說這個網站也只有小孩子才會去看,因為都是動畫片,現在它火了,因為曾經看B站的人長大了
我們在從小城市廣遨的土地出發,目前我國的糧食已經夠吃,更多的人開始思考但沒有平臺來發揮,很多人跑去大城市去工作,因為家鄉沒有平臺讓他去發揮去施展,有人去承包大量土地來種植也有人承包大量土地來養殖,如果家鄉有隨處可見的便利店可以打車他們還會離開家鄉嗎,在今年有好多大佬曾經說下此言論,以后是自由職業者的時代坐在家就可以工作了。大城市已是一片紅海,小城市還是片清澈的湖泊
我們還可以從空氣角度出發,如今更多的高凈值人群跑去鄉村生活,那里的空氣好,城市漸漸不堪重負,福利制度還會有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