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騰訊新聞刊登出一條信息:一輛機動車在拐彎時撞上了一位騎自行車的大爺,大爺今年77歲,被撞后雖然有點不舒服,但只是胳膊上有點皮外傷,司機在詢問傷情后及時報了警,不過這位大爺卻和司機說了好幾次:"不用給我的孩子們打電話,我不會訛你的!"
看到這條信息后,我說不出是該感到慶幸,還是悲哀。慶幸的是這位老人與“一貫劇情”中的大爺、大媽們并不一樣,同時感到悲哀的是,一個看似普通的事件,卻因摔倒老人的一句“我不訛人”而讓人略感不正常,為此還登上了騰訊新聞的頭條。
曾幾何時,“遇到碰瓷怎么破”、“如何避免被騙”類似的信息流傳于我們的朋友圈,那段時間大家討論最多的話題就是看到老人摔倒,扶還是不扶!后來又相繼出現了老人乘車,座位讓還是不讓,直到前段時間鬧的沸沸揚揚的老人為跳廣場舞搶占籃球場并合伙打人事件,越來越多的聲音開始出現:為老不尊、誠信缺失、道德綁架等等,這些還夠不上法律制衡的看似“小小”的事件卻一次次挑戰著我們大眾的認知底線。
新聞中雖沒有提及老人與司機誰為肇事方,但是司機承擔了屬于他自己的責任,他沒有害怕因承擔責任導致“更大的損失”而望而卻步或是索性逃逸,同時老人也沒有大呼小叫和賴地不起,一句“我不訛人”換來了圍觀者們放下疑慮、放心大膽的去援助,在這一刻,責任和信任站在了等號的兩邊。
我在想到底是什么讓我們的信任無處安放,讓我們的善良畏手畏腳,大約其中一條很重要的原因或許是因為制度還不夠完善。如果能夠嚴格落實追究問責,嚴懲“訛人者”行為,杜絕“倚老賣老”風氣,讓好人免去后顧之憂,那么,傳統美德會踏實的傳揚,良知愛心能夠恣意的播撒,我們一直呼吁的“正能量”還會遙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