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別人排憂解難,也許是像《解憂雜貨店》里的浪矢爺爺那樣把它當成了樂趣與使命,也許是像電影《In The House》里的吉爾曼教授一樣滿足自己的窺私欲。而無論是懷著怎樣的目的,故事的一開始總是相似的:“我最近遇到了一點問題……”“我很煩惱……”“我不知道該怎么做……”
列夫·托爾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中說到: “幸福的人都是一樣的,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而在我看來,不幸的人實在是絕大多數,幸福的人往往屈指可數。
究其原因,我認為其中一個原因是你在乎別人對你的評價。有個理論叫喬哈里視窗理論,它將人際溝通的信息比作一個窗子,它被分為4個區域:開放區、隱秘區、盲目區、未知區,人的有效溝通就是這四個區域的有機融合。
我們最關心的是盲目區,里面囊括別人對你的一些感受,你的性格弱點或者壞習慣,而你對此并不自知。幾乎是出于本能,我們都會對此進行推理和猜測,想讓它歸于開放區。
但是僅憑自己的記憶與推理就真能還原整個事實嗎?記憶只會挑選自己堅信的事實進行存儲,而為了讓事情更合理,我們往往會通過“腦補”的方式,用虛構來填補記憶間的空白。(http://www.guokr.com/article/63832/ )前提正確與否都無法保證怎么能知道推出的結論是否成立?結果我們越是這樣努力,就越在乎別人的評價。
我想到的另外一個原因,是各自在對方的心里位置是不對等的。馬克·克奈普提出的十個關系發展階段是個很好的區分工具。
我們可以感受下,與一個陌生人發展為朋友,最后再疏遠基本都會遵循這樣的一個過程。如今在社交網絡環境下,關注和點贊就算是初始階段了。關注完以后閑談,這就是試驗階段。發現彼此很投緣,就會加大溝通密度,這就是強化。整合階段呢就是大家不介意他人看待我們互動頻繁,相當于跟別人說我們關系不錯。結合階段是一個重要轉折,比如確定戀愛關系,或者是合同簽署,這都算是結合。
但正如所說的盛極必衰一樣,人不僅是關系的一部分,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分化就是一個朝向自主的必要步驟。分化以后強調的是獨立性,這時候關系性就會減弱,這就是各自階段,直到停滯。更加進一步就是雙方都避免與對方接觸,這就是逃避階段了。最后關系結束。不妨審視一下那些許久不聯系的同學關系,或者是合作關系,莫不如此。
而問題就出在與我把彼此的關系定位于高級階段,如整合階段,而你卻僅僅認為只是在低級階段,如試驗階段。這種巨大的定位差別往往會影響我們對待他人的行為方式,造成沒有達到或遠遠超出了對方的預料范圍,結果就是牛頭不對馬嘴,不歡而散。
讀完全書,我不禁感慨:那些尋求幫助的人,不過是想找到一些贊同的,支持自己的話語罷了。就如同《解憂雜貨店》里所說:“很多時候,咨詢的人心里已經有了答案,來咨詢只是想確認自己的決定是對的。” 每個人都曾是迷途的羔羊,有很多個瞬間,都自我懷疑,自己的選擇是不是錯了。
“如果把來找我咨詢的人比喻成迷途的羔羊,通常他們手上都有地圖,卻沒有去看,或是不知道自己目前的位置。”
“但我相信你不屬于這兩種情況。你的地圖是一張白紙,所以即使想決定目的地,也不知道路在哪里。”
“可是換個角度看,正因為是一張白紙,才可以隨心所欲地描繪地圖,一切全在你自己。對你來說,一切都是自由地,在你面前是無限的可能。這可是很棒的事啊。我衷心祈禱你可以相信自己,無悔地燃燒自己的人生。”
盡情去尋找答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