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不隨風/獻給父親
圖文/石豐
從父親房間的窗前向下望去,已經擠滿了南來北往到薛錄鎮趕集的人群。
熙熙攘攘,花花綠綠,男女老少,非常熱鬧。有賣菜的,也有買菜的,有賣小吃的,也有買小吃的,有賣桶的,也有買桶的,有賣竹竿的,也有買竹竿的,等等。集市人氣,越來越旺。
那時,正值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暑假時長,玩耍充足。我從老家騎自行車一小時左右,到父親單位和鎮上,經個世面,開闊眼界,寫寫畫畫,圖個高興,順便解決一下吃貨的饞嘴,可謂一舉多得。
那年的村鎮集市,在政府開放政策地松綁和搞活下,盡管,當時的生活用品或生產資料,品種相對單調,不夠豐富,或者受技術落后等因素地制約,但在當時條件下,依然已顯現出自由市場的經濟活力和能量,對社會、集體、單位及個人地直接關聯和影響。
父親所在的供銷單位,在國家計劃經濟地運作慣性和模式下,自然占據著當時村鎮商業運行結構一統江山的絕對主力和資源優勢。對于當時十多歲的農村娃娃來說,看到供銷社內老漢、老婆、婦女、青年、媳婦、女子及人頭攢動的買貨場面時,感到非常興奮和新鮮。
父親的售貨柜臺前,圍滿了一大圈準備買布的人群。那時,年少無知,給父親也幫不上啥忙。偶爾從父親的房間下樓,給他倒一杯開水,即是最大的勤快和眼色。同時,看到父親手握尺子,捏拿剪刀,撕扯著的確良時,由布匹發出尖叫、悅耳、有力的聲音,以及他麻利帥氣,颯爽英姿的動作和情景,永遠定格在我的心中。
記得每次去父親單位,除了完成少有的家庭作業外,即刻畫畫,是我最大的興趣和事情。畫完房間的蚊帳、桌子、電燈、電壺、臉盆、肥皂、算盤、茶缸、日歷等物件后,站在窗前,觀看趕集的人群,聽著買賣的吆喝聲,描繪樓下集市的情景,由于透視甚遠,場面宏大,總是壓軸習作。
父親房間的墻壁上,貼滿我畫的工筆重彩,水滸一百單八將,父親每次落座休息喝茶時,看得非常仔細,并指導我哪根線條畫得不夠準確,缺乏力度,繼續努力。那時,在暑假,在父親單位,能待上十來天,是我和父親生活最長的一段時光。那種無憂無慮的快樂少年,是生命初成時,父親給予我最大地愛護和幸福。
時間過得真快,幾天時間,一晃而過,父親要我回家,再幫母親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燒鍋打水,給豬拔草,干些農活,我依依不舍。我盡快畫完樓下的又一場景,而后回家。可是,每次站在窗前畫畫時,卻發現父親的單位在下班后,總是父親一人打掃門前衛生,他甚至連街道一側都打掃得干干凈凈,而且一連多日。我好奇地問父親,是否由他值班?父親回答:小事情,誰看見,誰打掃都一樣……
從此以后,我對父親每次榮獲單位頒發的先進個人獎狀,深感名至實歸,當仁不讓,自然而然。而父親的獎狀,印刷精美,紅旗飄揚,紙質厚實,正大氣象。獎狀背面,是我過去學畫時的上等畫紙。
今天,向父親學習,向父親致敬,打掃門前街道,順便留影,以做紀念,再背誦一遍鄰居我四爺在世時,教會我的毛語錄,作為本篇“老家記事”的結束語,他說:一個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難,難的是一輩子不干壞事,光做好事!(石豐)
(以上圖片為本人手機隨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