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毛志杰
導讀:當中小學生能掌握這種“以物喻人”的寫作手法時,恭喜你,作文水平一定超越99%的同學!
前幾天,一個感情豐富的攝影師給黑豹樂隊拍照,看到當年曾經意氣風發的鐵漢鼓手趙明義手捧個保溫杯向他走來。于是這位攝影師在社交媒體上感慨道:不可想像!
話中的另一個意思就是,從一個普通的保溫杯上看到了一個中年人身上蘊涵的平和與危機。
于是,保溫杯成了中年人特有的符號。
這也給中小學生寫作文以啟發:在描寫人物時,用“以物喻人”的手法效果會更好!
我們看看“黑豹樂隊保溫杯”的例子,攝影師說這件事時總共也就一百多字,卻引發了轟動性效應,正是“保溫杯”起到了關鍵作用。
很多中小學生在描寫人物時,最常見的就是“他長著大大的眼睛、濃濃的眉毛、高鼻梁、厚嘴唇......”,總是離不開相貌描寫。
雖然沒啥大錯,但總是感覺落入了俗套,過于注重外在描寫,反而忽略內在的表達。
“內在”才是“人與人差異化”所在。
在寫類似“我的好朋友某某某”這樣的作文時,不妨從你朋友的愛好或者年齡特點入手寫其“神”。
比如說,用你朋友常看的“一本書”或者代表他年齡的“一根鉛筆”來引申描寫你朋友與眾不同之處,比描寫相貌要好得多。
畢竟,沒太多人從文字上去關心一個人的外表,除非將你朋友的靚照貼作文本上。
我國傳統詩詞歌賦大多愛采用“以物喻人、以物抒情”的寫作手法,很多詩句名篇流傳千百年。
你看詩人寫花其實不是寫花,而可能寫他的愛人;詩人寫雨不是寫雨,而是抒發郁悶的心情。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寫的當然不是春蠶和蠟燭,而是表達兩人致死不渝的愛情,但是通篇卻沒有一處帶有“愛情”兩個字。
這就是比較高級的寫作手法。
當中小學生能理解這種“以物喻人”的寫作手法時,作文水平一定會有一個質的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