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讀到邏輯思維羅胖一段話:
“這次跨年演講期間,發生了一件小事。在第二部分演講結束的間歇,我從臺上走下來,結果腳下一滑,摔了一大跤。
周邊的同事,馬上就問,褲子摔破了沒有,眼鏡摔碎了沒有,并沒有人關心我摔疼了沒有。包括我自己,想的也是眼鏡和褲子。
為啥?并不是同事狠心,而是間歇只有兩分鐘,轉眼就要上臺。人摔疼了,可以忍著繼續講,但是眼鏡只有一副,褲子只有一條,只有這兩件事會影響馬上上臺的形象。
我今天說這個不是為了訴苦啊,而是想說,什么叫做事的狀態?這就是極端情況下的一個例子。
真正做事的人,是不關心感受的,包括自己的感受,他只關心達成目標的條件和方法。這就是做事的狀態。”
我看了羅胖摔跤的視頻,是摔得挺狠的。這段話讓我震撼的是羅胖的這句話:真正做事的人,是不關心感受的,包括自己的感受,他只關心達成目標的條件和方法。這就是做事的狀態。
剛看完這句話,辦公室就發生了一件不甚愉快的事,某某一定要與我辨個是非曲直,我說:“情緒、感受不重要,想辦法把事情做好最重要。” 真是活學活用羅胖的精神。
回想我認識的幾位在國外有投資的老板,他們遇到突發不順事件時,作為一個有血有肉的人,也會有情緒,他們是會立刻想辦法解決問題,不會沉溺于感受,感受、情緒在關鍵時刻必須退后。
牛人跟普通人的差別之一就是,牛人心里始終記得他的目標。在目標第一的前提下,等等再來處理情緒、感受。羅胖就是一個目標感極強的人,當年在央視做《對話》欄目制片人,他一直想當主持人,經過努力最后達成了自己的目標,成為《第一財經》的主持人。5年多的時間,堅持自己每天60秒語音的記錄,這種死磕的精神在時間的復利作用下,讓一個其貌不揚的胖子,變成了金光閃閃、萬人景仰的羅胖。一件事情堅持5年,細思極恐。
2017年,有一位叫衛西諦的人,每天看一部電影,寫一篇影評,每天要為此花4個小時以上。一年的時間,他真的做到了,他寫的影評,質量很高,有理有料。
在回答讀者問題,“怎么能完成這個項目,怎么能保證每天擠出4個小時的?”
衛西諦答:“關鍵是時間管理,我的心里永遠在排列組合時間。通過合理安排時間,把原本碎的時間變成整的時間。幾乎隨時都在盤算下個月、下周、明天要做哪些事,然后根據這個實際情況,安排看什么片子,怎么寫。通過這個項目,意外治愈了自己的重度拖延癥。”
讀者問“就沒有想過放棄嗎?”
衛西諦答:“興奮期就是前兩三個月,之后逐漸疲憊、時而厭倦,也曾躲起來暗自抽自己嘴巴。遇到寫得順,寫得好,也會很滿足。越寫,就越覺得 “不管多難好像總是可以的 ” 。
感謝羅胖,今天讀到他關于摔跤的文字,就是狂躁世界的一股清泉。感受不重要,某圈焦慮瘋狂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做事的條件和方法,做你真正想做的事,成為你真正想成為的人。
時刻對自己說:不管多難好像總是可以的。
自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