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終于明白:不管你教得如何努力,也有孩子就是考不及格,且這些孩子有權過“不及格的幸福生活”。也就是說,看云無權要求孩子、家長和自己一起“為了及格而奮斗”。奮斗的結果是:那個家庭終于不能承受“師恩的壓力”,讓孩子轉學走了。
幾年之后,當孩子母親告知原委時,我才明白:教師要自覺限制自己的行為,包括以愛為名的過度期待、過度幫助、過度打擾。否則,教師就是在制造教學污染,令人避之不及。
思:一下子回憶起帶的第一屆孩子,有一個因為經常不完成作業的孩子,家長因為我經常跟他溝通舉報了我….當時覺得特別委屈,自己的一腔熱忱,現在想想,這不就是過度期待,過度打擾嘛….父母是孩子的起點,父母都不堪其擾了,何況是孩子呢?讓花成花,讓樹成樹,讓草成草。
2.如何習得鑒別插圖真偽的眼力呢?彭懿老師的《世界兒童文學:閱讀與經典》是可靠的教材。我以為,《世界兒童文學:們 閱讀與經典》《世界圖畫書:閱讀與經典》兼具學術性、思想性、藝術性,是小學語文教師之必讀書。
思:記錄下這兩本書。
3.一年級的好處是看見孩子一天跟一天不一樣,真有成就感。
思:孩子們在開學這一個月其實有了很大的變化,只是我沒有認真去記錄和感受,希望10月份更積極地記錄一些內容。也希望自己能做不說孩子壞話的老師。
4.蒙臺梭利教育法里,有一種靜寂游戲。
比如放學排隊:“現在我們安靜下來,我們變成了一塊石頭,我的頭不動了,我的肩放平了,我的身子靜下來了,我的手不動了,我的腳不動了,我像塊石頭。現在我點到誰的名,請你拿好自己的東西到門口去排隊。”
老師點名的聲音越來越輕,孩子排隊的動作也越來越輕。
開學第一天,我去幼兒園,走過一個小班,聽到里面的老師聲嘶力竭地在喊著“小手拍拍肩,小手拍拍肩我對園長說,老師的聲音輕柔些,反而有利于學生的安靜聽講。
給孩子營造一個安靜的環境氛圍,蒙臺梭利非常倡“品性涵養活動”。
思:也許可以嘗試更輕柔地說話,有時候換一種思路也好。
5.拼音書寫有人不太好,我不著急;我想語文和數學的不同,在于語文是可以混著拖的,是可以在不求甚解中慢慢明白的。上學期我就說過:“絕不性急。”我要說到做到。
只因為同樣的原因我不會做的。才學幾個字母,就讓他們分出三六九等,太無聊太殘酷了。如果照我的心意,六年都不用考語文,就這么高高興興地讀讀寫寫,未必比現在的方式來得差。
以我二十多年的教育經驗,我堅信,沒有差的孩子是因為教師的補缺補差而根本改變學習狀態的。除非那孩子因為說不出的原因突然發生了思維的蘇醒。所以,我同意蘇大師的話,與其補課,不如讓他多讀課外書,疏通思維的通道也許會好些。
當然,這又是語文。
思:前幾天和一個教師子女的家長,也就是我的一個同事溝通孩子的問題,溝通后才知道他孩子以前從來沒寫過字…一下子理解他寫字時的不自信,一遍遍地涂抹了。同事說,寫字不著急,習慣他更在意。語文大概是極少數可以慢慢等的學科。
6.教育沒有可以普遍適用的所謂規律。富有魅力和人性的教育,永遠是這個教師--這個班級--這個孩子--這群家長的一對一。
7.“明天一上班,你就提醒我:不要著急,不要生氣;要微笑,要溫和。訓斥的次數多了,就沒有效果了,教學和班級管理就會陷入彈藥補給不足的狼狽狀態,最后山窮水盡、彈盡糧絕。焦頭爛額又不得善果的,必定是這個愚蠢的教師。”
思:訓斥多了就沒有效果了,自省。(蘇老的書看來還是有必要認真讀一讀)。
8.興致勃勃不好,興致勃勃是燃燒的狀態,是不正常的,是不能持久的狀態,對自己傷害也大。
“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于人乎?”
思:天地尚不能久,而況于人乎?平和,平和,平和。
9.我說:“對周圍環境過分挑剔,就是一種能力差的表現。和葉少華坐得好,換一個人就不行了,那有什么?交給老師教育就是了!金佳岷、李卓然,和原來的同座相安無事,因為個子的原因,他們成了同座。好家伙,我的課上都打起來了!家長也要求分開來--可是,在我們教師眼里,問題及早地暴露出來,那是好事情,孩子越小越容易調教啊。我給他們狠狠一通整,只兩天工夫,又是一個相安無事!
“這是什么?這就是進步啊,比多考幾分還可喜呢。不經歷調換座位引發的糾紛,哪里來的成長機會?相信他們以后都會比從前更能自控,更受同學和別的家長的歡迎。
“來學校不光是學知識,也是通過和各種類型的同學的交往磨煉培養自己。磨合、糾紛、挨罰,都是成長的必經之路。如果你的孩子能力強且品行好,那她自然會成為教師可以依賴的助手,在學習之外,她的綜合能力會得到很好的發展;如果你孩子的自控能力差,她學習狀態的好壞,完全取決于周圍孩子,那么她的成績不過是溫室里的嬌花,除非有奇跡發生,遲早,她會遇到考驗性的環境。到那時候,培養自控力,恐怕也遲了!
“上課是否專心,同學是否友愛,你為一個孩子操心的也是教師為了55人大班的安定團結而操心的!每一個孩課上課下的表現,我比你還在意呢!過于敏感,其實是對師的不放心啊!”
“對,不要對孩子盯得太牢。在學校的表現,有我們呢,需要的時候,我們自會找你的。像你家這樣文文弱弱的小姑娘,需要的恰恰是放手而不是過分呵護。”
思:面對調座位問題,保存下薛老師的溝通。
10.我想,家長三分之一不理睬或者沒有能力做,三分之一積極行動,三分之一勉強跟著拖,是自然的事情--這就是合格、優良產生的原因啊。我要做到的是,分內之事圓滿扎實地完成,竭盡全力不讓一個學生掉隊。原本,孩子與孩子之間的競爭歸根到底就是家長素質的競爭。
11.滿分不少,不及格兩個。好和不好都歸于家長,我再也不會像上屆那樣一個一個地扶了,一是健康代價付不起,也不值得;二是怕急躁之下出安全事故。無論如何,沒有人因為有孩子考不好告我狀的。
12.想想我看那些不愛學習、不守紀律的孩子一貫的眼神,此刻慚愧得不行。覆水難收啊,到哪里收回我曾射出的憎的毒刺?是的,孩子是敏感的,我對他們的一貫心態,他們豈有不知?但問耕耘,莫問收獲-人生命定了是有欠缺的,誰保證你付出就一定都有回報?
我該這樣想:如果不是我的教育和約束,他們會更愚更野。那樣不就很有收獲感了?而且,當我為自己的勞而無功而惱羞成怒的時候,我把那些勤勉乖覺的好孩子置于何地?
沒有一個孩子不是抱著一顆學好向上的心來學校的,只是各人的能力、悟性、基礎、家庭環境所給滋養不同。他們把無限的信任給了教師,教師應當對應他們的心愿,而不是根據他們呈現出來的優秀度,回報相同的信任。一旦承認了人生的缺憾、先天和成長環境的差異,愛就無等差了。
這樣回味著,今天的心情平和了不少。
13.我急什么呢?語文不比數學,有課外閱讀做暖窩,生柿子是可以慢慢捂熟的。如果我現在硬要張嘴入肚,那份苦和澀,是自找的。
“告訴一個人,你的辛苦全然是徒勞無益的。這樣的話,即便是對于一個成年人,也是令人羞愧和沮喪的。”
14.一年級,關于常規教育,要做的事情很多。我的看法是,一段時間抓一個重點,讓“這一點”成為深入人心的班規。“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集中精力打殲滅戰”,這是我讀《毛澤東選集》之后牢記在心的。我對小安說過,要用至少半學期的時間,利用一切機會一切手段,強化一個觀念:安靜。
15.“大家都記住了,不光老師講課大家要安心聽,同學發言的時候,也要安心聽。不肯聽別人說話的人,老師是不會讓他發言的。憑什么你不聽我們,卻讓我們聽你?孫琪先!”
看來,培養傾聽的習慣,要和提高發言的質量同步進行。起始階段,我就應當多喊這樣的孩子,既是示范,也是于自然狀態中營造聆聽的氛圍。否則,一上來就讓這幫家伙去傾聽蚊子哼哼-往重里說,那叫“逆天而行”呢。
16.在一個大班里,為了秩序,很多時候,懲戒這一個人,其實是為了給大家看。當個性舒展和集體前進發生沖突的時候,只有約束前者了。
思:論殺雞儆猴等重要性。
酣暢淋漓地讀書,被薛老師迷住了,最主要的是被她的真實迷住了,原來這些大家也會有焦躁的時候,也會有“控制不住”的時候….可是又被薛老師折服,她總會及時反思自己,及時審視自己,及時提醒自己,那么安靜那么和諧,很向往這樣的教室、課堂。
10月的第一天,與這本書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