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丹參考的是錢穆的《論語新解》以及傅佩榮的《人能弘道-傅佩榮談論語》,綠窗幽夢參考的是朱熹的《四書章句集注》,由弘丹整理。
小編會每天推送一則論語,與大家一起學習《論語》。歡迎大家關注,并一起學習《論語》。大家如果對每日的論語學習有任何感悟,可以留言討論。
今天學習《論語》述而篇第一則。
1、原文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于我老彭。”
2、譯文
錢穆白話試譯
先生說:“只傳述舊章,不創始制作,對于古人,信而好之,把我私比老彭吧!”
本篇多記孔子之志行。前兩篇論古今賢人,進德有漸,圣人難企,故以孔子之圣次之。前篇末章有德無位之感,本篇以本章居首,亦其義。是亦有憾嘆之心。
傅佩榮注解
孔子說:“傳述而不創作,對古代文化既相信又愛好,我想自己很像我們的老彭吧。”
老彭是商朝的大夫,事跡不可考,他的作風大概就像孔子這里所描述的。孔子的祖先是宋國人,宋人為殷人后代,所以孔子覺得老彭特別親切。“竊”是謙詞。“我”是親近之意。
古代的“述”和“作”兩字,不能隨便亂用,尤其是“作”字,通常是指創作禮樂,而不是寫文章。《中庸》二十八章說:“雖有其位,茍無其德,不敢作禮樂焉;雖有其德,茍無其位,亦不敢作禮樂焉。”必須德如圣人,位如天子,兩者配合才能夠作禮樂。換句話說,內圣外王者,才能作禮樂。所以孔子創作禮樂,不合當時的要求。所以他“述而不作”,只敘述古代的禮樂,不從事創作。
“信而好古”,孔子非常重視傳統。他以《詩》、《書》、《禮》、《樂》、《易》五經為教材教導學生,再加上自己“溫故而知新”,所以可以擔任老師。
對于傳統,我們要先尊重與了解,畢竟傳統中蘊含著古人的智慧。有一些學者認為,古代的東西落伍或過時了。孔子則不然,他認為要先找到自己的基礎,肯定傳統的說法,再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
3、綠窗幽夢學習心得
結束了雍也篇的學習,這是論語“述而”篇的第一則。孔子對自己的定位是“述而不作”,所謂“述”,也就是述舊,“作”是有所創新。孔子一直遵奉的是古代的周代之道,所以他認為自己只是在復述和傳達先王之道,而沒有進行添加和創新。孔子自謙地說,自己也就勉強能與古代閑人“老彭”相比。老彭是商周時期的大夫,所做的事情大概也是和孔子類似,信奉古道、進行傳述。詩經、尚書、禮記、樂記、周易等,都是古已有之,而孔子只是進行了刪改和修訂,使之更能傳達先王之道。但是,能夠有能力進行此項整理刪述的工作的,也必須是至圣賢者才能有能力做到。所以這一則,是孔子的一種謙遜的態度的體現。
4、弘丹學習心得
錢穆先生的注解中提到,述而篇多記孔子之志行。在前面六篇中,正面講述孔子的事跡比較少,孔子談論自己的言論更少。這一篇,我們可以看到孔子談論自己的言語。開啟這一篇的學習,我很開心。
理解這一句話,需要了解一些背景知識。傅佩榮老師注解:古代的“述”和“作”兩字,不能隨便亂用,尤其是“作”字,通常是指創作禮樂,而不是寫文章。
我們現在的“作”使用是很平常的,不像古代那么嚴肅。不過,我們也應該以嚴謹的態度對待自己的文章,要對自己的文章負責。如果你寫的文章發布在網絡里,在互聯網時代,是很容易被別人搜索到的。
“信而好古”,對古代文化既相信又愛好,孔子非常重視傳統。他以《詩》、《書》、《禮》、《樂》、《易》五經為教材教導學生。
而對于我們現代人,相信和愛好《論語》,也是“信而好古”。我覺得傳統文化中蘊含著古人的智慧,也應該多多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