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局思維,首先是從羅振宇那里聽到的,據說來自于阿里巴巴的總參謀長曾鳴教授。后來,越來越多的人使用這個詞。那么,到底這個詞是什么意思,對我們有何意義,怎么才能做到終局思維呢?
終局,源自圍棋術語,亦稱“終盤”,意指下棋結束,引申指人事物的最終發展結局。終局思維,借用圍棋術語,描述一種思維方式,是指根據事物整體發展趨勢,穿越層層阻隔,直接得出結果,透過結果來推導現在所需要采取策略的一種思維方式。其核心是以終為始,以未來反觀當下,用一種嶄新的視角研判眼前的行動。
001.?以終為始。“以終為始”是史蒂芬柯維在《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中提出的一個重要習慣,它告訴我們任何事物都是兩次創造而成,比如先有圖紙后有房子,在大廈蓋出來之前, 它早就存在于設計師的心中了。因此,我們需要對自己的人生進行設計。或者換句話說,人生是完全可以設計出來的,而非隨波逐流。
002.?制定個人使命宣言。史蒂芬柯維指出,以終為始的最好方法,就是制定一份個人使命宣言,也就是事關人生的哲學或基本信念。宣言的主要內容是說明自己想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想成就什么樣的事業以及為此奠定的價值觀和原則。或者說,我們要找到自己的使命感,用使命感來驅動。
003.?看十年,做一年。曾鳴教授指出,今天的戰略跟傳統的戰略完全不一樣,今天的戰略核心是建立在Vision(愿景)基礎之上的。Vision(愿景)是要看十年,是對于未來的假設和信念的不斷思考,對未來最可能發生的產業終局進行判斷,要不斷地被實踐,然后不斷糾正。具體行動的時候,要落在一年之內。整個行動的核心是落在一年甚至是半年的時間框架下要找準點。讓Action(行動)找到聚焦的地方,在今天大變革的時代,戰略被短路了。原來的正規戰略流程,現在被Vision(愿景)和Action(行動)之間快速迭代所取代了,要求你要有長期思考的能力和快速反應的能力,兩者有機結合,決定了能走多遠。
004.?坐上時光穿梭機,反過來看。羅振宇曾在“001知識發布會”通過講故事的方式詮釋過終局思維。故事大致是這樣的:我們來想象一個場景,就是以后是什么樣子。我不知道世界上其它的事情什么樣子,但是我知道我自己,假設現在是2057年5月18號,四十年后,我是什么樣子我很清楚。我垂垂老矣,頭發掉光、牙齒松動、步履蹣跚,但是因為我一生奮斗,待人厚道,所以還算不錯,我住的養老院是很好的養老院,風景很美,小護士也算漂亮,但是又怎樣,我那個時候已經老了,我對生活一切沒得抱怨。但是我就是老了而已,所以也沒什么事情需要經常就在那兒做白日夢、禱告:老天爺你讓我回到年輕的時候多好,我愿意,都不用回到二十歲哪怕是三十歲四十歲都可以,只要我還有事做,我還有同事有伙伴,我還對未來的日子有個奔頭和盼頭就行了,然后我就一直做這個白日夢一直向老天爺禱告。突然有一天老天爺就出現在我的面前,說你這個胖子什么呀,不就這么點破事嗎?不就想回去嗎?走吧!Biu的一聲,四十年我就回來了。現在,現在我是剛剛穿越回來的,我好不容易禱告我回到了四十年前的我,我現在有你們,我有我的同事,我有我的事。那些事雖然那么難,但是我現在此刻內心狂喜,大家替我想想此刻我是何等感受,今后這一生,每一個時光,每一個顆粒到極細的時間,我會選擇什么樣的方式度過。只要一想到四十年后那個必然的終局再回推到現在,我就必然成為一個終身學習者,和得到所有的用戶一樣的人。向終身學習者致敬,這是我們今天做的所有事情的目的,我們不是誰,我們是中國這個時代一波特殊的人,我們未必有什么確定的未來,但是我們知道,我們眼下該怎么做,我們是終身學習者。
005.?對標最佳實踐。終局思維是通過推斷最終的那個結果,按照那個最終出現的結果,往前推,指導自己要怎樣做。脫不花是這樣解釋終局思維的——研究其他人、其他行業甚至其他時代的經驗教訓, 對終局做預判,然后反過來看,今天最應該做什么。
006.?逆向工作法(Working Backwards)。阿里云研究中心的一篇文章提出了一個問題:先有產品還是先有新聞稿?在絕大多數人看來,這是一個有著再明顯不過的標準答案的問題:當然是先有產品!作為產品的官方詮釋、宣傳材料,在通常情況下新聞稿必然是在產品開發完成、交付上市之后才能開始撰寫,但在“逆向工作法”的支持者們看來,先有產品再有新聞稿的順序,“可以改一改”。亞馬遜CTO Werner Vogels就是逆向工作法的支持者之一,他與很多支持“先有新聞稿再有產品”的人認為新的工作順序應當是:首先有新聞稿,以簡單扼要的方式描述將要開發的產品的功能、特點、優勢和作用,以及“為什么它會存在和應當被開發”,找到產品明確的重點和“開發終點”,以此確定將為什么樣的未來,交付什么樣的產品。換句話說:它該是什么樣子,世界需要它是什么樣子,未來會是什么樣子,才應該做什么樣子。“逆向工作法”的實質就是一種“終局思維”,或者說是“未來思維”:在這種思維方式下,產品的設計者跳脫當前現實需求和短期思維的桎梏,從產品的“終局”——它未來應有的功能和形態——出發,設計出更加滿足用戶需求的產品。
007.?順勢而為。羅永浩也是一個終局思維的高手。正是這種終局思維和信念,讓他一次一次經歷危機大難不死,每一次都挺了過來。在羅永浩跟羅振宇的《長談》節目中,羅永浩談到他和產品的關系,說一定會做手機,不管喜不喜歡都要做手機,他的目的在于下一代計算平臺出現的時候,能夠成為一個上得了牌桌的選手。做軟件硬件結合的平臺,才能在下一次計算平臺革命來臨的時候,有機會成為下一代最大平臺的一個預備選手。這就是用“終局思維”在做事情,未來目標方向看得很清,看到5-8年后的趨勢,明確想要成為什么樣子,然后回推到當下要做什么事情。
008.?設定終點站。羅振宇在《知識就是力量》中談到,你不要漫無目地的想什么長遠,你就想你要達到的那個終點站是什么,把它想清楚,然后倒推回來,決定你當下此刻的那個選擇。所以選擇工作只要問自己一個問題:如果選這份工作,你愿意干到退休嗎?如果愿意,那就選它。你的青春年華,你的生命就那么一點時間。從終局出發,更容易幫助我們做正確的選擇。
009.?向死而生。從死亡的角度考慮問題,王陽明在貴州龍場悟道的地方很偏遠,并且還有人追殺他。當年王陽明做了個大棺材,每天在里面躺一會。他離死很近,站在死的角度上看問題,看到了人生的終局。這就是終局思維。
010.?從五大人生憾事著手校正方向。澳大利亞臨終關懷護士布洛尼·瓦爾對那些生命即將走到盡頭的病人進行了采訪,提問他們人生最遺憾的、希望有機會重來的事,并將答案集結成了文章《人生彌留之際的五大憾事》。硅谷許多著名投資人,每隔幾周都要翻出這篇文章來看一下,用這些站在終點站的人的思考,來校正自己當下的行動。我們無法經歷,但是我們可以從那些即將離開的人那里找到“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這五條彌留之際的人生憾事是:1、我希望能過屬于自己的人生,而不是按照他人的期望生活;2、我希望沒有那么拼命工作;3、我希望更勇于表達自己的感受;4、我希望能和更多的朋友聯絡;5、我希望能讓自己過得更開心。
011.?選對商業模式。“改變自己”主創、百度智能汽車產品負責人張輝指出人和人的最終差別體現在表面,比如影響力、財富、健康,但根源在深層次。其中最深層次的原因就包括各自“人生商業模式”的差異。他提出了四種不同的“人生商業模式”:第一種,無杠桿賣時間。公司的雇員和小企業主(包含小型淘寶店家)一般屬于這一類,單位時間只能賣一次,只能賣給一個人;第二種,有杠桿賣時間。藝術家一般屬于這一類,一份時間可以出賣多次,可以賣給多人。賣出的份數和客戶數與杠桿比例相關。杠桿比例基本受制于其個人品牌;第三種,花錢買時間。真正的企業家屬于這一類,他們獲利的秘密在于“他人的時間和他人的金錢”,這句話揭示了企業家借貸和雇人兩個致富秘密;第四種模式,花錢買牛人的時間。價值投資者屬于這一類。
張輝說,“被雇傭”是一條越走越難,越走越窄,越走你的競爭對手越多(相對于機會)的道路,越走風險收益越不成正比的路,你就應該放棄“被雇傭”的執念,選擇其他三條康莊大道的至少一種。所以他在克服焦慮的同時,開始選擇另辟蹊徑。做微信公眾號,堅持寫作,是讓自己像藝術家那樣去生存;把幾乎所有閑錢都投入股票,是希望自己成為一個投資者;在工作中也更加追求成為一個“合伙人”、一個合作者,以這種心態對待老板、同事和客戶。
012.?站在終局思考職業生涯。古典老師曾在《躍遷》中提到過終局思維。他提到了一個小孩練毛筆字,目的是為了他老的時候可以一直玩。古典老師覺得這個想法蠻酷的,很少有人會想這個事情。培養一個愛好也是為了防老。大部分人把眼睛盯在職業上,其實人生本來很長,不僅僅有年輕階段的規劃,還有中年、老年階段的規劃。當職業生涯規劃師發現一個人的眼睛盯著一個點的時候,可以把他拉到更高的高度,讓他意識到究竟該怎么做。這是生涯規劃的一個思路,也是“終局思維”。你要想到最后的結果,具體該怎么做。很多人基本上每隔3-5年都會遇到一個坎,都會有一次焦慮,每一次焦慮都需要重新站在終局去思考這一輩子。
013.?不追熱點。羅振宇曾在得到例會中提到過內容創業的6種思維方式,其中之一就是“終局思維”。他認為,所謂終局思維,是用未來的眼光來看待今天所做的事。也就是說,在做一件事之前,首先要想一想你希望在5年、10年后這件事將會發展成什么樣子,帶來什么結果,然后倒推回來,落實為今天的行動方式。與終局思維相反的,是流量思維。比如現在的很多自媒體,為了獲取更多的流量,普遍喜歡“追熱點”,一旦出現一些重量級娛樂八卦、熱點新聞,各種與之相關的評論文章會立即刷爆朋友圈。然而,“熱點”畢竟是易碎品,雖然在短期內可以帶來一些流量,可一旦時過境遷,這些熱點文章將不會再有任何價值。也就是說,當下的行為并不會對未來形成價值加持。如果應用終局思維,多生產一些在任何時刻都對用戶有用的文章,經過長時間的積累,會形成極大的價值和影響力優勢。任何競爭一旦加上時間的維度,所形成的壁壘將是牢不可破的。羅振宇說:“目前羅輯思維已經播出300期了,從沒追過熱點,以前的節目現在還有很多人重新聽,而且越聽越覺得有價值。在這個時代,比我有才華的多的是,論思維敏捷、閱讀量,我也不是第一流的,別人想追趕,也有許多路子,但時間這個維度,別人追不上,因為我積累了時間上的價值。”
014.?活在未來。這是李笑來在《財富自由之路》當中提出的一個概念。如何才能活在未來呢?他提出了自己的步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