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篇文章很火,這篇文章叫《對不起,爸爸媽媽給不了你800W的學區房》。
寫這篇文章的公眾號,是一個2W粉絲的小號,其實這篇文章也沒什么特別的,它主要講的是一對年輕夫妻,寫給自己五歲孩子寫了一封信,信里主要說,這對夫妻沒有讓自己的孩子上3W的早教班,也沒給自己的孩子上8W的雙語幼兒園,上小學了也買不起800W的學區房...但是他們愿意辭去工作,帶孩子一起去“環游世界”。
然后,這篇文章還附上世界各地的各種名勝古跡和風光美景,而且每張照片里都有他們的孩子,在文章最后,他們闡述了自己的育兒理念和育兒之道:
我們不買學區房,但我們會帶你環游世界,因為帶你環球世界,可以讓你適應各種生存環境,你才有能力在未來的生活里遇事不驚,泰然自若。讓你的眼里擁有更廣渺的世界,你才會帶著包容與好奇之心走的更遠。帶你領略更多的人生百態,你才懂得人生的意義對每個人來說本就不同...
看到這里,相信許多人都會覺得這對夫妻的這些話很令人敬佩,但是我卻覺得,這些話根本就是雞湯,而且這雞湯里,還摻雜有半斤雞屎。
1
買不起800W學區房不可恥,可恥的,是忽悠窮人辭職去環游世界。
這對夫妻的文章,開頭一直用遺憾的口氣感嘆買不起學區房,但是你會發現,他們卻有大把的時間和金錢去環游世界。我實在搞不懂,他們到底是在假沒錢,還是在真炫富?
荷蘭小孩堤防風車村
這篇文章里的夫妻,他們帶著自己的孩子旅行了幾十上百個國家,而且這個旅行還是在辭職的前提下進行的。你真的會認為,在不工作情況下能實現環球旅行的一家人,會買不起學區房?你真的會認為,有勇氣辭掉工作去環球旅行的一家人,會上不起8W的雙語幼兒園?
總一些人,執意相信一些旅行社和旅行公眾號說的,出國跑幾圈就能變得從容,自信,堅強,獨立...但是他們沒有想過,為何那么多導游成天在外跑了不下五十多國家,卻仍然狹隘,自卑,過不好這一生?
一些人總以為自己之所以無法躋身上層社會,是因為自己沒錢去旅行,無法拓寬自己的視野,才導致自己的窮。但是實際情況完全不是這樣。
要知道,一些家庭,他們是因為本身就有錢、有時間,才能去環游世界的,正是因為他們本來就是屬于這個階層,他們才會見多識廣眼界高。而不是反之。
很多情況下,一個人的眼界是他所處的階層決定的,而不是旅行決定的。是他們有錢了,才能去環游世界;而不是他們環游世界了,才有的錢。
耶路撒冷哭墻
當今的中國,不僅絕大多數人買不起800W的學區房,而且還有絕對大多數的人,都沒有環游世界的能力。所以這對夫妻算好的,畢竟他們還有環游世界的能力。
如果此時一對有環游世界能力的夫妻,為了流量,為了增粉,為了炫耀,就慫恿沒有能力去環游世界的普通家庭辭職帶孩子去環游世界、去窮游,若真有普通家庭這么做了,你覺得這對一個普通家庭而言,是不是一個災難?
當今中國,能買得起800W學區房的人,不會超過中國總人數的1%。因此,買不起800W學區房這種現狀放到如今是一個很普遍的現象,畢竟如今的中國,99%的人都買不起。
所以,買不起800W學區房并不可恥,因為這是一個正常現象,有錢沒錢都是命。真正可恥的,是那些站著說話不腰疼的有錢人,他們為了炫富,為了流量,為了粉絲,為了打賞,完全不顧窮人的實際情況,就忽悠窮人辭職去環游世界,這才是最可恥的。
2
其實環游世界對一些孩子的人生影響并不大,別被一些旅行社和旅行公眾號忽悠了。
我的一個侄子,五歲了,他爸媽帶他去過幾個國家,但他只記得最后一個。為什么?因為孩子的大腦一直在成長,如果每天都在旅行,那么孩子以前的記憶會被不斷被新的旅行記憶覆蓋,而之前的旅行就像從來沒發生過一樣。
出去看世界當然重要,但對于孩子來說,家門口的小公園和巴黎的街心公園根本就沒有什么區別,夏威夷的沙灘跟工地的沙堆給孩子帶來的快樂也是一樣多的,因為玩的時候,孩子根本不會關心沙子在哪個國家,孩子最關心的,是沙子多不多,能不能刨坑。
我一個親戚的孩子,就是因為當年信了高曉松“生活不止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這句話,辭職去窮游。一次春節回老家,我問他:游那么一大圈下來靈魂有什么變化沒?他說:窮游三個月下來,我除了花光工作三年的存款,皮膚變黑了一點之外,沒啥改變。
這就是旅游對年輕人的影響。
我年輕的時候也去過許多地方,但是這些地方并沒有給我帶來什么改變,真正能讓我帶來改變的,還是收入的增加和讀書。
因為收入和讀書的多少,才能真正決定一個人的生活質量和思想質量。
是否去過一些地方對一個人的意義并不大。決定一個人見識什么樣的風景,結識什么樣的人,過什么樣的生活的,歸根結底還是他的工作和他的收入,而不是他是否去過哪個地方。
去一個地方,讀了書去和不讀書去,那也是兩種體驗。比如有些年輕人,連美國的南北戰爭都不知道,就成天對外炫耀自己去過美國的林肯紀念堂,你說,就算他去了他又能說出個什么所以然來?
所以,別被一些旅行社和旅行公眾號忽悠了,你去他們推薦的地方旅游,他們能拿錢,而你卻是在燒錢。
3
買800W的學區房是一種投資,而環球旅行是一種燒錢。
在個人和家庭財務領域,一個人要有的基本常識,是要分清什么是開支,什么是投資。
在這里我要明確的一點就是,買房是一種投資,而旅游是一種開支。
千萬不要信一些公眾號說的“不買學區房也要去旅游”、“把買房的錢投入旅行中”這種鬼話。因為這些話大都是有錢人或商人站著說一些不腰疼的話。
買一個房子,不管它是不是學區房,他都屬于你的一個投資渠道,因為這個叫不動產投資。一個成熟穩定的家庭,是一定會有一個穩定的收入和一個穩定的投資渠道的。
為什么?因為一個成熟的家庭,上一代人一定會留給下一代人一個堅實的物質傳承,下一代才有能力有條件有資格玩得起高雅的精神愛好。
因此可以這么說:一個成熟的家庭,一定是有了學區房這類不動產投資渠道不斷“生錢”之后,他們的孩子才會有實現環球旅行的資本。但是反過來卻不成立。因為不可能是帶領孩子去環球旅行之后,我們和我們的孩子就能以此“生錢”了。
所以說,買房是一種投資,是能來錢的;而旅行是一項支出,是要燒錢的。那些勸你傾盡來錢渠道的錢轉而投入燒錢渠道的人,要么是沒有財富意識的,要么是忽悠你的。
4
帶著孩子去環游世界,美其名曰為了孩子,其實只是一些父母還沒玩夠而已。
一些成年人,為了說服自己的內心,為了名正言順地去玩,去花錢,他們便到處宣揚旅行的重要性,到處告訴別人見識不同的人和風景很重要,到處說旅行能讓人更有趣,更獨立,更有精神層次…
但實際上呢,旅游根本就是去花錢的,去放松的,去開心玩樂的。旅游根本不是為了什么學知識,長見識,見世面,實現靈魂的升華,而根本就是為了放松,娛樂,休閑,勞逸結合調劑。
說到這里,可能有些人還是堅持認為旅行能長見識,見世面,實現靈魂的升華。但是實際上,想長知識見世面,你去看BBC的紀錄片,不比逛歐洲廣場更有用?想實現靈魂升華,你多讀一些古今中外名著,不比去一趟愛琴海更有用?
所以啊,明明就是想花錢買享受,想做些吃吃喝喝玩玩樂樂男男女女的事,非要拔高出那么多意義,說是為了體驗世界增長見識,搞得好像旅游不是出去玩,而是肩負著唐王的重托前往西天求取真經,回來就能脫胎換骨似的。
要想出去玩出去浪完全可以直說,反正自己的錢愛怎么花怎么花,但找那么多拙劣的理由來欺騙自己那不是惡心人么?自己到底是奔著玩兒去的,還奔著是“提高靈魂”去的,自己心里就沒點數么?
靠旅游來顯示自己有文化,本身就是非常沒文化的體現。
5
真愛生命,遠離雞湯!
前幾年高曉松的一句“生活不止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這類雞湯,讓多少年輕人誤入歧途辭職去窮游。
當年那些辭職窮游的年輕人,他們只知道高曉松這句話十分文藝,十分美好,但是他們卻不知道,說這句話的高曉松,他的爺爺、外公、父母、舅舅,都是當今有頭有臉的人物,人家高曉松就算是不工作,也有足夠的物質基礎讓他想怎么折騰怎么折騰。但是我們行嗎?
如今的一些有錢人,總是站著說話不腰疼,他們自己作也就算了,還要把窮人拉下水,壓根不管窮人們還要養家糊口的現狀。
有錢人燉雞湯賺錢賺名聲無可厚非,但是一些有錢人在燉雞湯的時候完全不講良心,總是拿窮人的全部家底甚至健康安全去燉雞湯。他們通過詩和遠方賺到名聲了,窮人卻為了詩和遠方傾家蕩產,他們卻絲毫沒有一絲良心不安。
什么是心靈雞湯?心靈雞湯就是一個人把一碗熱氣騰騰的雞湯端到你面前,卻從來不給你勺子。
為什么?因為他們根本不會讓你喝。他們只想讓你聞到這個雞湯味,僅此而已。
那些喜歡發表心靈雞湯的有錢人,他們喜歡動不動就扯內涵,扯理想,動不動就把事情扯往精神層面,但他們卻常常罔顧他人吃住都沒有著落的現實。他們通常構建出一個空中樓閣,讓人們追隨,卻不管對方腳下是不是踩空。
這其實就是徹頭徹尾的耍流氓。
所以說,你與其相信那些公眾號說的放棄800W的學區房,傾盡家產去環游世界讓孩子提升這種鬼話,還不如花800塊錢為孩子買些書更有用。我相信,花800塊買些育兒的書并讀完,一定比帶孩子去80個國家對孩子的成長更有益處。
珍愛生命,遠離雞湯。800W學區房這種可望而不可即的點,確實是一個能讓人焦慮的痛點。但是要知道,每一條能刺激你“焦慮”痛點的雞湯背后,大都帶著營銷目的的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