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社會性動物》(作者 阿倫森)精讀版的閱讀筆記。Day-4/6。
回顧昨天記住的:這是有趣的世界,對我們影響有時非常微妙和不易察覺,一部電影,一個短視頻,一個新聞報道,一本書,一個人。他們提供的信息不盡相同,初衷也不同,但最后都影響了我們對世界的看法。
Topic 1:我們是理性人嗎?
1、不是。
2、理性思考兩個重要前提:1)得到的信息是準確的;2)擁有足夠的處理信息的心理資源,能理性的信息并得出結論。
Topic 2:偏差來源——事物呈現方式。
1、所有的判斷都是相對的,我們的思考往往受到社會背景的影響。
2、對比效應大概也可以稱心理錨定吧?;蛘呤窍热霝橹鳌>褪钦f我們對選定對象的評價,取決于它與什么東西相比較。
3、啟動效應。我們在解釋當前的社會事件時,最近出現過的或者頻繁被激活的想法更可能出現在腦海里。我們一些平時不曾注意的線索,能夠在暗中影響我們對他人行為的判斷。
4、決策框架設置。同樣一件事,因為我們天然討厭損失,不同的措辭可能會導致不同的結果,也可能我們問題輕信某些斷論,不去理性思考。
5、首因效應。引起首因效應的原因一是心理定式,二是注意力減退,被其他更多的信息干擾了自己的判斷。
6、稀釋效應。中性的或者無關的信息,會弱化我們的判斷和印象。
Topic 3:偏差來源——思維捷徑。
1、我們通常認為,同類的產品,價格相對高的品質一定好。即我們關注某些對象在某方面的代表性的特點,并由此推斷它的其他特性。
2、易得性。我們做判斷時,常常會參考最容易想起的具體事例。
3、好惡態度。態度包含了情感和觀點,我們進行判斷時,對判斷對象的好惡會影響我們的評價。
Topic 4:偏差來源——錯誤分類。
1、自證預言。好的大多數不靈,壞的靈。符合墨菲定律。
2、虛位關聯。我們常常錯誤地認為,兩種對象之間必定存在某種聯系。
3、內群體-外群體效應。群體的認同與對外部群體的看法會影響你的世界觀和決策。
Topic 5:偏差來源——重構記憶。
1、記憶并不靠譜或并不是事實。事實上,記憶是一個重構過程。記憶并不記錄客觀事實,而是在生活中不停地被過濾和改造。
2、我們除了對突發事件的記憶可以被重構,我們對對過經歷的事情的記憶,也會出現嚴重的歪曲,以便適應我們對自己的整體印象。一致性傾向?在起作用。
Topic 6:偏差來源——證實假設。
1、我們總是試圖證實自己的假設。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
2、一旦我們已經形成某種認知,之后我們就會盡量保證這認知不被打破。
Topic 7:偏差來源——尋找原因。
1、如果一件事情發生了,我們總是希望知道原因。
2、錯誤歸因,我們在描述和解釋社會現象時,更易將其歸因于個人的性格和態度,而忽略情境和環境因素的影響。
3、行動者-觀察者偏差。行動者傾向于將自己的行為歸因于環境,觀察者則會將行動者的行為歸因于個人特質。
4、自我中心思維。大多數人傾向于把自己視為事件的中心,夸大自己對事件的影響。
5、自利思維。將成功歸因于自己,將失敗歸因于環境。
Topic 8:偏差來源——態度和行動必須一致嗎/
1、我們在觀察他人時,習慣將他人的行為歸因于個人特征。
2、持久的態度和信念能逐漸改變行為。那些相信自己能夠促使好的事情發生的人,更可能努力并堅定地實現目標。
今日小結:我們很難做到理性思考,因為人類是認知的吝嗇鬼,總是喜歡或不自覺的走捷徑。
Keep go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