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周四開始,用“馬不停蹄”來形容我的生活最合適了:為了周五來太原給弟弟“暖房”,進城買貢品,蒸花饃,準備餃子餡,做油糕……一直忙到凌晨一點。五點多就出發,結果來了太原才發現老媽把一堆貢品都落家了,我一個人重新采購一遍,回來之后搬東西,包餃子,同時看孩子…下午時候接到返校通知。第二天開始回學校整理資料,領到任務后只想盡快干完,昨天整理了一天,今天到校之后才發現我需要整理的資料找錯了,昨天只是被人錯拿了。拿到對的資料之后,發現之前雖然資料不太對,但思路沒跑偏。調整之后完成得也還算不錯。
回來的路上感覺輕松了不少,最近幾天的焦慮有所緩解。我發現我的焦慮來自于對未來莫名的擔心,比如擔心資料整理得太慢,就剩下我怎么辦?當不好的事情真的發生的時候,我的焦慮反倒被理智壓回去了,當我發現資料拿錯了的時候,有“拿到對的資料會很快完成”的想法,然后就追著主任要,之前會覺得不好意思,因為她忙得一刻不得閑。還有當老媽發現把那么多東西落家里,抱怨我們不提醒她的時候,我竟然沒有生氣,反而笑著給弟弟分析她大概是6號。再比如晚上被大雨截到離家不遠的一棟樓里,老爸老媽著急上火的抱怨鬼天氣的時候,一向對仔兒沒有太大耐心的我居然能心平氣和地陪著他玩游戲。等雨小點的時候,揪起裙子裹住他沖到十字路口打車…
我似乎并不是很了解自己,每一次令我精疲力盡的經歷都會讓我對自己有新的認識。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我的擔心的確經常多余,即使是真的發生,我也比自己想象中冷靜。焦慮的總是那個面對“假想敵”時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