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本關于行為設計學方面的書。
一、前言:行為設計是心理學應用的前沿
行為設計是心理學應用的前沿科學,它主要是讓我們能夠通過了解自己的行為的規(guī)律,有針對性地設計一系列的行為動作,進而幫助我們養(yǎng)成一個好習慣,或者戒掉一個壞習慣,幫助我們過上幸福、美滿而有意義的。
在這本《福格行為模型》里面,作者首次完整地介紹了行為設計學的原理和他的一些研究成果??梢哉f,這本書是福格博士介紹行為設計學的最完整、最新的一本著作,書中提出的“福格行為模型”,不僅能夠幫助我們改變行為,塑造行為,養(yǎng)成好習慣,去掉壞習慣,還能夠幫助家人、朋友、同事一起改變行為習慣,讓家庭變得更和諧,讓團隊變得更團結。福格博士是斯坦福大學行為設計實驗室的創(chuàng)始人,他曾經(jīng)連續(xù)做了二十多年的行為研究,而且我們現(xiàn)在熟知的“微習慣”這個概念,也是他在2011年首次提出來的,隨即風靡全球,他因此也做了兩次TED演講。在隨后的幾年里,福格將“微習慣”發(fā)展成一套完整的行為模型。目前這套行為模型在硅谷互聯(lián)網(wǎng)創(chuàng)業(yè)領域非常受青睞,還廣泛應用于手機APP的開發(fā)設計。大家都知道的社交媒體Instagram(照片墻) APP的創(chuàng)始人,就是福格的學生。福格也成立了自己的微習慣工作室和訓練營,主要是致力于幫助普通人養(yǎng)成好習慣、戒除壞習慣,或者幫助我們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過上充實而有意義的生活。
福格提出來的行為模型,是行為科學領域一個重大的進步。為什么這么說?我作為一名心理學工作者,對人類的行為還是有所了解的,但是我很難用一個模型來概括人類行為的規(guī)律。幾千年來,從古希臘的哲學家開始,人類的古圣先賢們都想搞明白一個問題:到底是什么樣的因素在控制我們人類的行為?是什么樣的動機在推動著人類的行為?如何去預測、控制一個人的行為?我們研究過人類的欲望、本能、內驅力、愿望、激勵的情緒,還有認知、評價、歸因、價值需要、成就動機、自我效能、自我決定論等等。有很多的理論在研究人類的動機,但是沒有一個是綜合性的、可以操作的公式,來解釋、預測、調節(jié)和控制我們的行為。而福格博士的行為模型,恰恰是這樣一個綜合的、可操作的模型。
二、什么是福格行為模型
01 福格行為模型公式:B=MAP
B——Behavior(行為),指的就是你的某一個行為動作。
M——Motivation(動機),就是你做某件事情的意愿的大小,或者說你想不想做某件事。
A——Ability(能力),指的是你是否有能力做這個事情,或者說這件事情對你來說難度怎么樣。
P——Prompt(提示),就是說是否存在有效的提示,來提醒你什么時候開始做這個行為。
所以B=MAP的意思就是,行為=動機×能力×提示。
當你想知道為什么一個壞習慣改不掉、這個行為為什么一再發(fā)生,你就可以套這個公式,去看一看它的三要素M、A、P,也就是動機、能力和提示分別是什么。然后分析,我怎么通過去掉或者調整這三個要素,來改變這個習慣。
反過來也一樣。我想養(yǎng)成一個良好的習慣,但是我做不到,這個行為為什么不能發(fā)生?你也可以用這個公式來套一套M、A、P三要素缺了哪一個、要怎樣來設計行為,尋找解決的方案。
(“行動線”示意圖)
畫了一個坐標軸。原點向上縱坐標表示行為的動機的強弱,越向上動機越強。然后再從原點向右畫一個橫坐標,表示你能力的大小,或者叫作行為的容易程度,越向右表示你做這件事情的能力越強,或者說越容易做到這件事情。
在象限里還有一條行動線,這條行動線是動機和能力的函數(shù),它將象限分成上下兩個區(qū)域:右上方的區(qū)域里是“行動區(qū)域”,在這個區(qū)域里面,你的動機和能力足夠強,因此只要一有提示,你就一定會有行為。左下方這個區(qū)域里是“不行動區(qū)域”,表示你的動機或者能力比較低,就算出現(xiàn)提示,你也傾向于不行動。
通過這個示意圖我們會發(fā)現(xiàn),如果你做一件事情的動機很強,就算你做這件事情的能力還比較弱,你也可能去嘗試著去做,或者努力去做。但另一方面,如果一件事情你雖然沒什么動機,但是做起來實在太容易了,你也可能去做,比如說我們平常說的舉手之勞。就像你開完會路過會議室門口的時候,就會隨手關燈。
所以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要么你做這件事情的動機很強,要么做這件事情對你的能力要求很低,或者兩者同時具備,這些情況都會讓你做某件事的行為容易發(fā)生。反之,如果動機或者能力要求有一項不達標,就會讓這個行為位于行動線的左下方,那么你就很可能不會做這件事情。
但是僅僅讓行為位于行動線的右上方還是不夠的,因為B=MAP這個公式中,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那就是P(提示)。如果沒有提示來告訴你什么時候做這個行為,那不管你的動機有多強,能力有多強,行為都不會發(fā)生。比如說,我雖然有很強的跑步的動機,也有足夠的能力、體力去跑步,但是如果不把跑步鍛煉當作我重要的日程,每天沒有提示,那我很可能因為工作忙碌而忘了跑步。
所以,如果你想要讓某個行為發(fā)生,你就需要同時滿足M(動機)、A(能力)、P(提示)這三個方面的要素。要提高動機M,降低難度或者說提高能力A的同時,還要讓提示P出現(xiàn)。當M(動機)、A(能力)、P(提示)都具備的時候,就會出現(xiàn)行為B。
02 如何通過改變MAP三要素來改變行為B
B=MAP這樣一個公式就很好地揭示了我們人類行為的規(guī)律。如果你不想讓某個行為發(fā)生,你就可以去改變M(動機)、A(能力)、P(提示)這三個要素。福格博士在本書中舉了三個非常有趣的例子,讓我們來看到如何通過調節(jié)M(動機)、A(能力)、P(提示)中的某個要素,來促使某個行為發(fā)生或者不發(fā)生。
他舉的第一個例子,是如何通過改變M,也就是動機,讓行為不發(fā)生。他有一次坐飛機出差,在飛機上,他后面的一個座位坐著一個小男孩,特別調皮,不停地踢他的座椅靠背。我想我們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經(jīng)歷,也就是后面的乘客不停地抖腿,或者踢我們的椅背。該怎么辦?福格就用B=MAP來進行分析:
首先,踢椅子這樣的一種行為,對一個小男孩來講,對他的能力要求是很低的,他很容易就能做到,所以A(能力)無法改變,或者不好改變。然后P(提示)也很難改變,因為椅子就在他的面前時刻提醒他去踢。然后就是M(動機),也只有動機能夠試試了。動機如何來調整呢?福格博士就從他的包里面掏出來一個他教學用的笑臉按鈕,他把笑臉按鈕送給小男孩,說:“我把這個玩具送給你,希望它能夠提醒你在整個行程中不要再踢我的椅子,好不好?”小男孩爽快地答應了福格的條件,以至于在整個飛行行程中,再也沒有踢他的椅子。這就是一個非常生動有趣的例子,如何通過降低小男孩的動機,使他踢椅子的行為不再發(fā)生。
福格還講了一個例子,那就是如何通過改變P(提示),讓行為不發(fā)生。他有一次出差住在一家酒店,他一進門就發(fā)現(xiàn),這家酒店的房間里面擺放著一個零食筐,筐里面有一大堆他喜歡吃的所謂垃圾食品。他本人是一個特別愛吃零食的人,如果零食筐一直放在那里,他肯定會忍不住去吃這些零食。
怎么辦呢?他很快用B=MAP做了一個行為分析:首先,降低動機很難,因為他本人就是一個愛吃零食的人,動機很難改變。其次,提高能力的門檻,比如說讓服務生把零食拿走,如果想吃零食需要去購買,或者找服務生去要。但是他覺得沒有必要這樣大動干戈,所以他最后采取了一種辦法,就是消除提示P。福格博士把零食筐放到了電視柜的最下邊,然后把柜子門關上,讓自己眼不見為凈。就這樣,三天之后直到退房,他都沒有再打開那個柜子,也沒有吃零食。他通過消除提示P,成功地阻止了自己吃零食的行為。
當然了,也可能會有人說,就算把零食放到看不到的地方,我心里面還會想著要去吃它。在這個時候也許我們可以通過采用讓服務生把零食帶走這種更加激進的方式,提高我們獲得零食的門檻。
另外,福格在書里面還舉了一個例子,如何通過改變能力A,讓行為發(fā)生。他講到他有一個伙伴叫托尼,他們兩個人住在一起曾經(jīng)達成一個共識:不管誰洗完澡,都要把淋浴房擦一下。但是福格經(jīng)常忘掉。直到有一天,托尼把他拉到了淋浴房,對他說:“擦一下淋浴房有這么難嗎?你只需要把用完的浴巾扔到地上,用腳踩著這樣來回抹兩遍就行了,不是很簡單的事情嗎?”而且托尼一邊說一邊示范給他怎樣來擦。這時候福格就發(fā)現(xiàn),原來擦淋浴房是如此簡單,之前他一直不擦,主要是因為他覺得太麻煩,不知道該怎么擦。現(xiàn)在通過托尼的示范,他就學會了如何來擦淋浴房,他就立刻掌握了這種能力,因為太容易了。從此以后,他每次洗完澡都會記得擦淋浴房。
以上這三個生活的小例子,幫助我們可以很好地理解了福格行為模型的公式 B=MAP,而且讓我們看到,調整M(動機)、A(能力)、P(提示)三個要素中任何一個,都可以促使行為發(fā)生或者不發(fā)生。這三個例子告訴我們,解決行為問題,要從三個步驟來解決:
第一個步驟,要檢查一下有沒有行為的提示。
第二,要檢查一下有沒有行為的能力。
第三,要檢查一下有沒有行為的動機。
因為從提示入手是最容易的。我們要能夠學會用福格行為模型來觀察這個世界,理解我們的行為。
接下來我就詳細地講一講,M(動機)、A(能力)、P(提示)三個要素,具體可以通過哪些方法來調整,從而影響我們的行為B。
三、行為B:從愿望到設計黃金行為的三步法
01 行為的前提是愿望
大家先分辨清楚行為和愿望這兩個概念。
愿望是什么?愿望是一種抽象的欲望,或者是欲望的一種概括的表達。它可以是你想成為什么樣的人,或者你所重視的某件事情是什么……比如說,我很想讓孩子好好學習、我很想有個好身體、我很想提高我的睡眠質量……這都是我們良好的愿望,但是它本身不是行為。
什么是行為呢?行為就是你現(xiàn)在或者在某個時候可以去做的某件事情,比如說關掉手機上床睡覺,陪孩子共讀一本書,穿上鞋子出去跑步……這些都是馬上可以做的。所以,行為是隨時可以去實現(xiàn)的某一種動作,愿望和目標往往不是隨時可以實現(xiàn)的,它需要一個過程,它是一系列行為的結果。
比如說,你沒有辦法馬上提高自己的睡眠質量,也沒有辦法一下子讓自己的脂肪肝去掉,更沒有辦法一下子減掉5公斤的體重,這些都是愿望。但是你可以馬上關燈,你可以馬上決定今天晚上吃更健康的套餐,或者馬上決定下班走二十分鐘的路回家……這些都是行為。
我們在這里區(qū)分清楚什么是愿望,什么是行為,就是想提醒大家注意,我們這本書講的是行為設計,不是愿望設計。在后面的一系列的內容都是針對具體可執(zhí)行的行為做出的設計。但愿望也非常重要,因為愿望決定了你要做哪些行為,決定了你該對哪些行為去做設計。所以行為設計的第一步,就是要明確愿望。
我們可以把一個你真正想做的,或者你想成為什么樣的人的明確愿望寫出來。比如說你想減肥,想減輕壓力,或者想養(yǎng)成健康飲食的習慣,或者改掉熬夜的毛病……你可以把它寫下來,這是第一步,明確愿望。
02 根據(jù)愿望列出行為集群,篩選黃金行為
第二步,就是根據(jù)你的愿望,列出盡可能多的行為的選項。比如說,你的愿望是變得更健康、身材更好,你就可以開始暢想,哪些行為可以實現(xiàn)我這個愿望?比如說我每天中午吃蔬菜沙拉,去報一個健身班,每天騎車上下班,加入一個健身的互助群……這些行為都有助于我們來實現(xiàn)愿望。所以這時候,你可以最大化地來列舉出頭腦里冒出來的具體的行為,這就有點像我們平時說的頭腦風暴,絞盡腦汁想一想,有哪些行為可以幫助我們實現(xiàn)愿望?
當我們經(jīng)過頭腦風暴,羅列出了行為集群以后,我們就要從中挑選出既有助于實現(xiàn)愿望,可行性又很強的行為。
這種行為我們稱為“黃金行為”,它與你的愿望的方向是一致的,同時又是你想做的,而且你還可以做得到這種行為,這就是黃金行為。
我們在匹配黃金行為的時候,可以用一種福格推薦的方法。福格在本書里推薦了一種方法:可以通過繪制焦點地圖來幫助我們找到黃金行為。
如何繪制焦點地圖?
(“黃金行為”示意圖)
大家可以看到十字坐標軸,這個縱坐標代表著行為能夠影響我們愿望實現(xiàn)的效果,越往上就是越有效,越往下越無效。橫坐標代表著自己能夠做某個行為的能力的強弱,或者說這件事情做起來容易還是困難,越往右表示這個行為越容易做到,越往左表示越難做到。那么這個坐標的四象限就很清楚了:
左上角效果好,但是很難做到。
右上角效果好,而且容易做到。
左下角效果差,而且很難做到。
右下角效果差,但是很容易做到。
然后需要你把上一步頭腦風暴出的各種各樣的行為,按照效果和難易程度這兩個維度,放進四個象限里面。放的時候可以分兩步走:
第一步,我們只考慮,某個行為它對于實現(xiàn)愿望的影響是有效的還是無效的?效果越大,越往上放;效果越差,越往下放。如果你吃不準,可以放在偏中間的位置。
第二步,再看一看這些行為對你來講,做起來是困難的還是容易的?越容易越往右放,越難越往左放。
這樣的話我們就可以看到,右上角的象限里有了哪些效果又好,又容易做到的行為,我們可以從這些行為里面挑選出三到五個行為,嘗試一下是不是真的容易做到,是否適合你。如果適合你,你就可以把它們定為黃金行為。
所以,行為設計的第三步就是,找到自己的黃金行為。黃金行為就像優(yōu)質的種子,只要能夠在合適的地方,無需你太費力氣,它就能夠開花結果。所以我們要選擇能夠成功做到的行為,這樣的話可以提升我們的自信心和掌控力,從而增強做出更大行為的動機。這很像我們在臨床上給一些患者開的行為激活的處方,從愉快感和掌控感兩個維度來評估,選擇很小的行為,就像是一束光,能夠激活和點燃患者的積極的情緒和行動。
那么當我們明確了,或者找到了匹配的黃金行為,我們就可以通過B=MAP的模型進行具體的行為設計,讓它們變得更容易發(fā)生。
四、動機M:動機的特征及其對行為的影響
01 動機的定義和來源
首先我想給大家來解讀一下M(動機)這個維度。
什么是動機?福格在書里面提出,動機,就是完成某個特定行為或者某類行為的欲望或者動力,也就是你想做什么。
福格將動機分成了三個來源,第一個來源就是人物,也就是來自于我們自己。我們自己天然就是想做這件事情,包括一些原始的本能,比如餓了想吃飯,困了想睡覺。
動機的第二個來源是行動。有一些行為的結果是你想要的,比如說減肥可以獲得健康的身體,參加比賽奪冠可以獲得鮮花和掌聲……這些就是行為的結果給我們帶來的動機。
動機的第三個來源就是情境。環(huán)境因素會給我們帶來的東西,比如說父母催婚、同輩的壓力會讓你想變得更加優(yōu)秀、同事之間的內卷也會讓你更加努力等等。
02 動機的五種特征
通過動機的三種來源,我們也能發(fā)現(xiàn),動機具備了五種特征:
動機之間往往會相互沖突。
比如說我又想減肥,又想吃甜食,這就是我們經(jīng)常說的雙驅沖突,也就是兩件事情都想要,但是兩者無法并存。
還有雙避沖突,比如說前有狼后有虎,兩邊你都不想要,但是不得不選一邊去突破。
還有趨避沖突,這個也非常多見,也就是同一件事情,既是你想要的,同時又包含了一些你不想要的因素。比如我們既想要買房子,又不想要買了之后背負房貸?;蛘呶覀兗认胍Y婚,又不想要結婚帶來的家庭的責任和束縛。又或者我們既想要讀研究生,可是讀研要復習、考試、寫論文,也很麻煩等等。這都屬于趨避沖突。
甚至還有很多的雙趨避沖突,比如一些復雜的事情。你想跳槽,想獲得更高的職位或者更高的收入,這些都是你想要的。但是你到了新單位,面對一系列的壓力挑戰(zhàn),還有可能有失業(yè)的風險,這些都是你不想要的,這就是雙趨避沖突。
這是動機的第一個特點,也就是動機與動機之間常常會出現(xiàn)沖突。
動機的第二個特點就是,動機變化起來非???。體現(xiàn)到生活當中就是,我可能一會兒想做這個,一會兒又想做那個,變得很快。
動機的第三個特點就是,動機的強弱波動起來也非常大。比如說,你晚上剛剛看完一篇熬夜猝死的報道,你立刻去睡覺的動機就會突然增強,但是第二天很快就消退了。還有很多所謂的網(wǎng)課、健身卡,我們經(jīng)常買的時候很沖動,有很強的動機去學習或者去健身,買完之后,動機慢慢就下降了,最后卡都放在那里了。
動機的第四個特征就是抽象。往往動機不那么具體,沒有明確的動作指令,讓人不知道具體應該做什么。比如說,我想今天成績在班里拿第一,動機很強,但是具體要做什么?仍然是一團模糊的想法。
動機的第五個特性就是,僅憑動機,不足以讓行為發(fā)生。也就是說,光有動機沒有用,事情你還是不會去做的。這是動機身上的一個特點。
這些特點決定了,動機是M(動機)、A(能力)、P(提示)三個要素中最不可測的,也是最不靠譜的一個要素。而且我們很容易會把行為的動機變成一種我們個人的人格特征,比如說我們會覺得是自己的意志力的問題。一旦我們把動機因素看得過重了,當我們認為自己不能完成某項任務或者某個計劃,我們就會歸因于自己的人格,覺得自己缺乏毅力,缺乏意志力。這時候我們很容易更加挫敗,反而更不容易堅持某種行為。
五、能力A:能力鏈條與微習慣策略如何促進行為
那說完了動機M,接著我們就來看一看能力A,它決定了我們是否有能力將動機付諸行動。我想提醒大家注意的是,這里說的能力并不是我們通常理解的,有沒有做某件事情的“本領”或者“技能”,比如說我有做飯的能力,或者說我有滑雪的能力等等。這本書中所說的能力,它包含了做某件事情的技能與條件兩部分。比如說,你雖然有做飯的技能,但是你家里沒有食材,沒有做飯的條件,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那你也是沒有做飯的能力。
01 “能力鏈條”
那么關于能力的這部分,福格主要就是通過“能力鏈條”和“微習慣策略”這兩個工具,來幫助我們弄懂“為什么我們做不到某件事”和“應該怎樣才能做到”這兩個問題。
我們先說一說第一個問題:為什么我們做不到某件事?在這里我們來回答這個問題,分析的工具就是能力鏈條。
能力鏈條是什么?現(xiàn)在大家可以試想一下。
(“能力鏈條”示意圖)
有五個環(huán)依次串聯(lián)在一起,每個環(huán)都有一個名字。第一個是時間,第二個是資金,第三個是體力,第四個是腦力,第五個是日程。這五個環(huán)環(huán)環(huán)相扣,就串聯(lián)起一個鏈條,也就是你做某件事情具備的能力鏈條。當其中任何一個環(huán)壞了,那么你整個鏈條就會斷開,這件事情你就做不成。
所以當你發(fā)現(xiàn)你做某件事情總是做不成,或者很困難,你就可以從時間、資金、體力、腦力、日程這五個環(huán)節(jié)去分析,到底你是哪個環(huán)節(jié),或者哪幾個環(huán)節(jié)出了問題?應該著重修復或者加固哪個,來幫助你把整個鏈條串起來?
我以我跑步為例來講一講這個問題。當我發(fā)現(xiàn)自己雖然有跑步的動機,卻無法做出跑步的行為的時候,我就以能力鏈條來分析我跑步的能力:
第一,我是否有足夠的時間?比如說雖然我工作很忙,經(jīng)常加班,但是每天如果能抽出刷手機的半個小時來跑步,還是有時間的。所以時間這個環(huán)節(jié),并不是我鏈條斷裂的地方。
第二,日程。這件事情是否被我納入到了日程安排里?是否會和其他的日程產(chǎn)生沖突?因為有很多時候我們雖然有時間,但是卻沒有把這件事情放到日程里。比如說,我會說今天有空了就去跑步。有空是什么時候?它不是一個固定的日程,它就不會發(fā)生?;蛘哒f我把它放到日程里了,每天晚上七點去跑步,但是我經(jīng)常加班到八點,這時候工作日程和跑步日程就相互沖突,我就無法完成跑步這個行為。所以說,日程這個環(huán)節(jié),是我能力鏈條斷裂的第一處。
第三,我有沒有足夠的資金?當然,資金對我跑步來講往往是不缺乏的,只是買運動衣或者跑鞋??墒菍τ行┬袨榱晳T來講,比如你要玩自行車騎行,那么幾千上萬元一輛的自行車你是否負擔得起?你資金的這一環(huán)會不會斷裂呢?
第四,我有沒有足夠的體力?以及第五,我有沒有足夠的腦力?這兩個環(huán)節(jié)因為比較相似,我們就放在一起來說。先說體力。如果我想一開始就計劃每天跑五公里,肯定是體力不足,所以體力是我的能力鏈條斷裂的第二環(huán)。腦力也是一樣,雖然跑步不需要什么腦力,但是我們在學習和工作的時候,如果我們腦力不足,那么它就可能是我們能力鏈條斷裂的地方。
前面我們講了能力鏈條的五環(huán):時間,日程,資金,體力和腦力。前三環(huán)都是外在條件,我們可以通過調整時間、改變日程、控制預算來實現(xiàn)。后兩環(huán)體力和腦力,這兩個環(huán)應該如何加固呢?這里就要用到微習慣策略了。
02 微習慣策略
微習慣策略是什么呢?簡單來說,就是把原先難度很高的行為,拆分成一個個的微行為,循序漸進地去提升自己的能力。微習慣的好處,我在這里就不贅述了,大家可以去聽聽非凡精讀館的另外一本書《微習慣》。在這里我們要講的是如何設計自己的微習慣。
福格在書中提到了兩種基本的微習慣策略:
第一個方向,叫“入門步驟”。比如說你想養(yǎng)成跑步的習慣,那么入門步驟是什么?那就是穿上跑鞋。你就可以這樣設計你的微習慣:第一個星期,只是穿上跑鞋,站起來跳兩下,然后脫下,就算成功了。當你鞏固了入門步驟,并養(yǎng)成習慣以后,你就更容易自然而然地想:既然都穿上鞋了,為什么不出門呢?既然都出了門,為什么不跑兩步呢?通過執(zhí)行入門步驟,降低你的心理的門檻,讓后續(xù)的行為更容易發(fā)生。
第二個方向,叫“縮小規(guī)?!?。同樣是想培養(yǎng)跑步的習慣,入門步驟就是先穿上跑鞋,然后慢慢跑起來。縮小規(guī)模就是一開始可以先跑50米,200米,400米,600米……一直可以發(fā)展到5公里。
這里的一個難點就是,怎么判斷我是否應該提高標準?什么時候該挑戰(zhàn)下一步了?答案是,當小規(guī)模的行為不再對你形成挑戰(zhàn),你做起來覺得是自然而然、已經(jīng)習以為常的時候,你就可以嘗試著突破現(xiàn)有規(guī)模的邊界了。因此要記住一點,當我們采取以上兩種策略的時候,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則就是:不要太早提高標準,不然的話很容易就會因為能力不足而感到困難或者受挫,進而導致能力鏈條的斷裂。能力不足,又會退回到最早的情況。
所以,行為設計的第四個步驟,就是要為自己的黃金行為匹配適合自己的微習慣策略。
六、提示P:如何設計有效的錨點來提示行為
說完了能力A,接下來我們來講一講M(動機)、A(能力)、P(提示)中的最后一個要素:P——Prompt(提示)。
提示,可以說是整個B=MAP公式中最重要的一個要素。我們前面也說過,沒有提示的話,不管動機再強,能力再強,行為也不會發(fā)生。福格博士認為,提示本身就是我們生活中的一種隱形的驅動力。
我們現(xiàn)在每天都會收到很多的提示。比如說,你早晨起來,你定的鬧鐘就是一個提示;你吃飯的時間點也是一種提示;我們上車以后打開收音機,也是一種提示。我們大多數(shù)時候都非常自動化地完成了這些提示,它促使我們做出自動化的行為。但其實我們并沒有注意到,如果沒有這些提示,這些自動化行為是不會發(fā)生的。
好的提示能夠讓行為自然而然地發(fā)生。
01 提示的三種類型
如何設計一個好的提示?福格博士在書中告訴我們,生活中常見的提示通常有三種:
第一種是人物的提示。人物的提示,包括你自己提示自己,或者讓家人朋友提醒你做某件事情。比如,大家有沒有碰到過這種情況:你見到某個朋友或者某個同事,突然間想起了某件事,你說:“我有個東西想要給你的,但是今天忘了帶了!”這就是人物的提示,你不看到這個人的話完全不會想起這件事。所以人物的提示基本是靠我們的記憶,太不靠譜了?,F(xiàn)在我們都太忙了,腦子要記的事情也太多了,很容易忘記。
所以人們發(fā)明了第二種提示,那就是情境的提示。最常見的做法就是,我們可以利用便利貼的方式,把一些待辦事項貼在我們的冰箱上、白板上、辦公桌上,或者是用手機的日歷、鬧鐘、待辦、提醒的方式來提示我們。這些都是利用情境的提示,給我們刺激,給我們信號。但是問題在于,我們現(xiàn)在信息時代,各種提示太多了。各種各樣的APP應用,都會有很多紅點提示在那里,提醒你要去做這個,要去看那個,很容易被忽略。所以我們只能有限地利用這種提示。
那么到底什么樣的提示才是有效的呢?作者介紹了第三種提示的方法:行動的提示,福格把它叫作“錨點”。錨點是福格行為模型中我認為最為重要的一個關鍵環(huán)節(jié),也是福格行為模型的一個非常有創(chuàng)造性的地方。具體的做法就是:把某個具體的行為當成錨點,來提醒你要做另外一件事了。
比如,當你吃早飯了,就要喝一口水。吃早飯是你的錨點行為,它作為一個提示,提醒你要喝口水。那么你就知道了,作為錨點的行為,它本身一定要是你生活中必定要做的事情。比如說每天早上洗漱,關門出去,到辦公室,打開電腦等等。
02 為黃金行為匹配合適的錨點
那么我們回顧一下前面所說的,你想要實現(xiàn)一些愿望或者培養(yǎng)一些習慣,要先找出能夠幫你養(yǎng)成這些習慣的黃金行為。然后我們去做行為設計,讓這些黃金行為更容易發(fā)生。那么這里的一個重要方法就是:給你的黃金行為匹配合適的錨點。
比如說我有一段時間,我每次跑完步回家之后,全身都濕透了,就要洗背心T恤,然后去洗澡??墒呛芏啻蜗赐暝柚?,我都發(fā)現(xiàn)浴巾掛在陽臺上忘了拿了,這時候就要麻煩家人幫我拿浴巾。這種情況一而再再而三地發(fā)生,雖然我有動機,也有能力把浴巾拿回浴室,但是因為缺少提示,所以我總是忘記做這個行為。怎么辦?
于是我就用上面介紹的行為錨點的方法,我先給自己找了一個提示的錨點——那就是跑完步回到家,關上門這個動作。這個行為是我生活中必定會發(fā)生的,它和拿浴巾這件事情的頻率也是一致的,所以它符合錨點的要求。在錨點之后,我給它掛上了另外兩個行為:
第一個行為就是,我先把自己的T恤背心洗了,洗完之后掛到陽臺上。
第二個行為就是,我要順手把陽臺上的浴巾帶回衛(wèi)生間,然后淋浴。
(“錨點行為”示意圖)
這個過程實際上有兩個錨點:一個是關門,提醒我要洗我的衣服。那么我洗完衣服自然而然要去掛衣服,掛衣服就成為了第二個錨點,提醒我把陽臺上的浴巾拿回來,拿到浴室。所以我就把這樣的一個運動完回家,關門,洗衣服,掛衣服,拿浴巾的整套行為,變成了一個新習慣?,F(xiàn)在這個習慣已經(jīng)變得非常自動化了,只要去晾衣服,自然而然就會把浴巾帶回浴室,不會再麻煩家人了。
當我們在尋找錨點并和自己的黃金行為或者微習慣做匹配的時候,還要遵循四項基本原則:
第一項原則就是,要匹配相對應的物理位置。錨點行為和黃金行為之間最好地點相近。比如說,我去陽臺晾衣服,我的浴巾也在陽臺,它們位置是在一起的。
第二個就是,匹配的頻率盡可能是一致的。比如說,我每天只去晾一次衣服,只需要拿一次浴巾,這個頻率是一致的。
第三,主題或者目的是一致的。比如說這兩個行為:我洗完衣服去晾衣服,然后去把浴巾拿回浴室。這兩個行為都是有共同的主題,都是關于個人衛(wèi)生,這就很容易連接到一起。
最后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我們在選擇錨點的時候,一定要讓錨點精確到一個非常具體的動作。比如說,我的錨點是回到家關上門的時候,關門的具體動作就是我的錨點。如果你只是把“回家”這個比較泛泛的動作集群作為錨點,沒有具體到某一個精確動作的話,你就很可能會忘記執(zhí)行你的黃金行為。
所以說,行為設計的第五個步驟,就是要為自己的微習慣或者黃金行為匹配合適的提示的錨點。
03 兩種特殊的錨點習慣
在介紹了該如何運用錨點來設計行動的提示之后,作者還分享了兩種特殊的錨點習慣:
第一種習慣叫“順便習慣”。意思就是在你的錨點行為之后,做一些舉手之勞、非常微小的事情,并養(yǎng)成習慣。比如說你每天都要坐車或者坐地鐵,這就是一個頻繁發(fā)生的錨點行為,你可以在它之后加上一個舉手之勞的新習慣。比如說,上車坐定之后,或找到合適的位置站好之后,打開非凡精讀館,任意播放一本書。這就是一種順便習慣。
還有一種可以借助錨點養(yǎng)成的習慣,就是“珍珠習慣”。這個習慣我覺得特別重要。為什么呢?因為這個習慣,在我們臨床心理咨詢師或者心理治療師看來,它是一個能夠扭轉我們生活狀態(tài)的重要習慣。
何為珍珠習慣?它主要是利用珍珠這樣一個隱喻。大家知道珍珠是怎樣形成的嗎?往往是一粒沙子進入到蚌里面,蚌就會把它包裹起來,分泌一種物質,這種分泌的物質把沙子裹起來之后,慢慢地沙子就變成了珍珠。這就好像是我們把創(chuàng)傷和一些令人煩惱的事情轉化成美好的事物。
所以珍珠習慣的做法就是:你可以把生活中不開心的、痛苦的事情當成錨點,當它發(fā)生的時候,你就去做一些能夠讓自己開心的事情,這樣就可以把痛苦的錨點和開心的行為習慣相掛鉤,一方面轉化了痛苦錨點帶來的負面情緒,另一方面可以順便培養(yǎng)一個積極向上的好習慣。
福格在這本書里面舉了一個讓我印象非常深刻的例子,是關于艾米和她的前夫的故事。艾米跟前夫在離婚前就經(jīng)常吵架,離婚以后又經(jīng)常因為孩子的監(jiān)護權吵架,而且每次吵完架之后,艾米的心情都很糟糕。
后來她就制定了一個微習慣,就是每當她和前夫吵完架開始生悶氣的時候,她就要求自己做一些讓自己開心的事情。比如說,放一放喜歡的音樂,喝喜歡的奶茶,看一場電影,做一次按摩等等。慢慢地,她甚至有點期待和前夫吵架了,因為每次吵完架之后,她都能夠更好地去享受生活。
所以慢慢地,她的心情也變好了,而且跟前夫在一起的時候,即便前夫有一些情緒,她也不會再針鋒相對,或者跟前夫吵起來。艾米的情緒穩(wěn)定以后,她前夫的情緒也穩(wěn)定了不少,以至于他們兩個就不再怎么吵架了。這就是通過珍珠習慣,改變了生活狀態(tài)和人際關系的具體的例子。
我們現(xiàn)在在臨床咨詢的過程中經(jīng)常提到一個概念叫自我慈悲,或者叫自我關懷。也就是當我們遭受一些挫折,遭受一些打擊或者失敗的時候,我們就要像好朋友一樣對待自己,支持自己,呵護自己,而不是譴責自己,攻擊自己,甚至打罵自己,傷害自己,而這和珍珠習慣應該說本質上是一致的。
而這種自我關懷、自我慈悲,它能夠讓我們的情緒、身心都穩(wěn)定下來,從而開始想到可能的解決方案,而不是沉浸在負性的自我攻擊、自我折磨之中。所以我覺得,福格在這本書里提到的珍珠習慣,看似很小,卻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就像這本書的封面所寫的:小的改變能夠改變一切。
七、慶祝S:積極的情緒如何對行為產(chǎn)生固化
講到這兒,福格行為模型的核心公式B=MAP中的各個要素就都介紹完了。如果這本書的知識點僅停留在這里的話,它還只是一本傳統(tǒng)的行為設計學的書籍。但是福格突破性的創(chuàng)新在于,他把人類的情緒因素放到了行為設計學的重要位置。
福格非常強調情緒,他在這本書里有一句話非常深刻:行為設計的本質是情緒設計。他認為,情緒,特別是積極的情緒,是我們把行為固化為習慣的重要前提。只有創(chuàng)造出積極的情緒,才能夠將我們的行為固化為習慣。為此,他提出了一個重要的概念,叫作慶祝。
他把慶祝這個概念放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上。他認為,每次我們做到了自己的黃金行為或者微習慣之后,我們就應該做一些慶祝的動作。這些慶祝的動作甚至可以很簡單,包括在心里面告訴自己我做到了,或者給自己比一個勝利的手勢,比一個握拳的手勢……都可以。別看這個慶祝的動作很簡單,但是它卻能給你帶來巨大的心理能量,調動你的愉悅情緒,讓你體驗到掌控感,讓你能夠有動力下次繼續(xù)重復黃金行為或者微習慣。
這主要是基于我們大腦內部的獎勵機制。我們大腦要形成一種習慣,需要激活我們大腦的獎勵系統(tǒng)或者犒賞系統(tǒng),這種獎勵或者犒賞是推動我們黃金行為固化為自動化行為習慣的主要動力。所以,福格博士認為,只有產(chǎn)生良好的感覺,我們才能夠真正地建立起固定的、自動化的習慣。這種良好的感覺,有時候一次就可能讓人形成習慣。
比如說,福格舉了一個例子:他打出租車使用Uber(優(yōu)步)這樣的一種叫車軟件。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有這種體會。當沒有打車軟件的時候,我們要出門去叫出租車,然后站在路邊等半天叫不到,天氣又很熱。偶爾看到一輛空車,你一招手,很多時候它卻不一定停車,這種體驗感很差。
但是當我們第一次使用叫車軟件的時候,就會感到非常方便。你只需要輸入你要去的地方,然后就有車子給你匹配,你只需要出門就能坐上車,不需要考慮其他的。到達目的地之后就會自動化地從你的微信里面或者從你的錢包里面扣錢。而你有了一次這樣愉快的體驗之后,你可能就不會再去路邊站著打出租了,直接就形成了新的打車習慣,就是使用軟件來叫車。這就是良好的體驗給你帶來的習慣的固化。
所以當我們做完黃金行為之后,做出慶祝的動作,也是為了激活大腦內部的獎勵和犒賞機制,讓我們感覺良好,推動黃金行為固化為習慣。我甚至覺得,如果說福格行為模型讓我來重新去建構的話,我可能會把B=MAP變成B=MAPS,這個S是什么?S就是福格所說的慶祝,Shine——發(fā)光的感覺,就像牙膏廣告里刷完牙之后牙齒閃閃發(fā)光的那種感覺。為什么?因為如果沒有發(fā)光這樣一種良好的感覺,我們的黃金行為或者微習慣就不能夠固定下來,就不能夠變成一種自動化的行為習慣。
所以,福格認為,慶祝是習慣養(yǎng)成的肥料,每一次慶祝都會讓相應的習慣牢牢扎根,而堅持慶祝的積累效應就會滋養(yǎng)整座習慣的花園。這種慶祝的行為會帶來一種良好的成功的感覺,他把這種良好的感覺稱為發(fā)光的感覺——Shine。所以,行為設計的第六個步驟,就是即時慶祝,感受成功。
至于應該如何慶祝,福格也提出了他的建議:首先,他認為慶祝一定要及時,也就是在你的黃金行為或者微習慣剛剛完成的時候,就要立馬慶祝,這樣的效果才最好。其次,慶??梢允撬矫艿摹⒉粸槿酥?,它是一種內心的喜悅和良好的感覺,不需要別人知道它,只需要自己知道就行了。有時候它可能是一種默默的微笑,或者在內心里面的一種快感。
福格舉了一個例子我覺得特別好:當你朝遠處的一個垃圾桶丟了一個紙團,就像投籃一樣投進去了,這時候就會產(chǎn)生一種愉快感,這種愉快感就是一種良好的感覺,就是一種慶祝,它讓你下一次丟紙團的時候很可能重復投籃的行為。總之有很多的方法可以慶祝我們的行為,福格在這本書的最后的附錄里面列舉了100個慶祝的行為,我們也列在了音視頻下方的文字區(qū)了,你可以從中挑選出適合你的慶祝的方法。
八、如何優(yōu)化你的行為設計
講完了慶祝之后,我們關于一個行為如何從最初的愿望開始,到最終做出微習慣行為并慶祝,這整一個行為的閉環(huán)就講完了。我們把如何培養(yǎng)一個習慣的七個步驟都分散在前面關于B=MAP各個字母里講解了,你還記得嗎?
要培養(yǎng)一個習慣,或者改掉一個習慣,第一步就是明確愿望,把你的一個具體的目標或者愿望寫下來。
第二步就是探索行為選項,盡可能多地列出行為的清單。
第三步,從上面的行為集群當中找出效果最好又最容易做到的黃金行為。這里面我們用到的一個工具就是有四個象限的十字坐標軸——焦點地圖。
第四步是設計你的黃金行為,讓它變得更容易做到,變成可以融入日常生活節(jié)奏的微習慣。這里我們用來分析黃金行為和設計微習慣的工具是能力鏈條和微習慣的兩個策略,也就是入門步驟和縮小規(guī)模。
第五步就是設計對的提示。就是把一些高頻發(fā)生的行為當成錨點,用來提示你去做你的黃金行為,從而讓黃金行為更容易發(fā)生。
第六步就是即時的慶祝,每一次做完黃金行為,就用一個簡單的能提振情緒的慶祝,來讓自己感受愉悅,以此來固化我們的黃金行為,讓它更容易養(yǎng)成自然而然的習慣。
好了,那么我們整個回顧了前面的知識點,接下來就要講一講最后一個步驟——第七步:排除障礙,重復、擴展。
01 拓展行為設計邊界的兩個方法
我們前面講了那么多的方法,你可能跟著做一兩次,感覺還很好。但是真正養(yǎng)成習慣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實踐當中,我們需要根據(jù)自己當下的身心感受,以及行為所處的進度階段,不斷地調整優(yōu)化自己的黃金行為、微習慣、慶祝的方式,不斷地去拓展原有的行為的邊界,才能夠最終真的養(yǎng)成一個習慣。
那福格考慮得非常周到,也在于他把拓展優(yōu)化的過程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也給我們列了出來。福格在書中給我們提出了兩個關于如何拓展優(yōu)化行為的建議:
第一個建議,從生長和繁殖這兩個角度,來看待并調整我們的微習慣。生長的含義,就是同一類的行為習慣,不斷地擴大它的規(guī)模。比如說跑步,我最早跑步的時候是跑100米,后來200米、400米、800米、1500米,最后5000米。這就是生長型的微習慣,它可以讓你在某一件事情上不斷地精進。
除了生長之外,我們還能從繁殖的角度優(yōu)化微習慣。比如說,我跑完步了以后要去洗衣服,洗完衣服之后我要把浴巾帶回浴室,這就是繁殖型的微習慣。從一個微習慣出發(fā),繁殖出更多的微習慣。這種方式會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井井有條,更加有掌控感。原本我很可能會忘記比如洗衣服拿浴巾之類的事情,現(xiàn)在都會通過繁殖型的微習慣來養(yǎng)成。繁殖型微習慣能夠讓我的工作效率提高,還會使我能夠更加準時地完成某些任務。所以,當我們在培養(yǎng)一個微習慣的時候,不妨從生長和繁殖兩個角度去調整它,能夠讓我們的整體生活質量變得更好。
02 優(yōu)化行為設計的五個建議
除了用生長和繁殖的角度看待微習慣之外,福格還給出了我們第二個建議,那就是我們該如何循序漸進地優(yōu)化、打磨我們的微習慣。因為我們很難說,最初設計好一個微習慣之后,不論刮風下雨都能夠一以貫之地執(zhí)行它。我們肯定會遇到,發(fā)現(xiàn)微習慣不合適、不喜歡、沒效果,或者需要改變的情況。這時候我們該如何調節(jié),優(yōu)化我們的微習慣?作者教給我們,從以下五個角度來審視我們的微習慣和黃金行為:
第一個角度就是行為加工。意思就是說你不用想著一開始就設計一個完美無缺的微習慣,你剛開始只需要設計一個1.0版本的微習慣,之后在執(zhí)行的過程中根據(jù)實際情況,不斷地迭代2.0、3.0這樣后續(xù)的新版本就行了。
書中就舉了這樣一個例子。薩利卡是一名職場女性,她想養(yǎng)成在家做早飯的習慣,于是她1.0版本的微習慣策略就是:早上起床后打開燃氣灶,并且在爐灶旁邊放一盆水。這個微習慣很快就繁殖出了一系列其他的微習慣,包括把牛奶從冰箱拿出來、把面包拿出來等等……
但這時候薩利卡會發(fā)現(xiàn),自己前一天晚上吃剩的外賣盒子還有碗筷,堆在廚房的水槽里,亂糟糟的廚房環(huán)境讓她沒法安心去做早餐。此外,她家里面的面包經(jīng)常因為吃完而忘記買。所以薩利卡就開發(fā)了2.0版本的微習慣策略:每天晚上叫外賣的時候,檢查一下要不要買面包;吃完外賣之后,隨即把外賣盒子還有碗筷收拾干凈。這就是通過行為加工不斷地迭代微習慣策略,最終讓自己的生活變得井井有條。
第二個角度就是自我覺察。你是否覺察到你的微習慣背后的巨大的意義?比如說,我們剛才講的薩利卡做早餐的例子,只是打開燃氣灶、接一盆水這樣的微習慣,背后帶來的意義可能是讓生活變得更有條理,過讓自己能夠掌控的生活。這樣的意義覺察可以讓我們在執(zhí)行黃金行為和微習慣的時候變得更有動力。
比如說,我在2005年女兒出生以后,決定不再染頭發(fā)。但是理完發(fā)之后,白頭發(fā)都慢慢地長了出來,這時候就覺得自己太蒼老了、太難看了??墒窍氲讲蝗景l(fā)是為了自己和女兒的健康這樣的意義,我就把不染發(fā)的習慣堅持下來了。
第三個角度就是要循序漸進。這就關乎到我們在微習慣的執(zhí)行中,什么時候應該給自己的黃金行為加碼,什么時候又應該給行為做減法。這一點,我們在講微習慣的兩個策略,“入門步驟”和“縮小規(guī)?!钡牡胤?,也拿出來提了一下,什么時候提高標準是一個難點。
其實,每一個微習慣都有它的邊界,它不是無限擴展的。比如說跑步,我剛開始是從一百米,后來跑到了十公里。但是我后來發(fā)現(xiàn)不能跑太久,我要做減法,于是又回到了七公里到五公里這樣的一個范圍。目前我每天晚上保持的是五公里這樣一個邊界,比較舒適,同時又能夠使我能夠維持下去,還能夠帶來一種愉快感。如果我還要打破這個邊界,那就可以換一個循序漸進的方法:把生長型行為變成繁殖型行為。比如說我可以再練練自己的腹肌,做仰臥起坐,我可以再練一練俯臥撐,我也可以再練一練自己的腰部或者背部的肌肉,這就是循序漸進。
第四個角度就是情境的設計。我們任何一種行為習慣都離不開我們發(fā)生的情境,包括我們人際的環(huán)境和周邊的環(huán)境。比如說我每次跑步之后,家人會給我點贊,我會發(fā)個跑步的朋友圈,朋友們會給我點贊。每次跑完步回到家,家人會給我洗好西紅柿,洗好黃瓜,我就可以一邊吃西紅柿和黃瓜,一邊數(shù)一數(shù)朋友圈有多少朋友給我點贊。這就是我每一次跑完步,給自己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慶祝,也是家人跟我一起來慶祝的這樣一種氛圍和情境。這種情境也在不斷地激勵我,使我跑步的習慣得以固化。
第五個角度就是心態(tài)的調整。這里的心態(tài),主要是我們的情緒狀態(tài),以及我們如何能夠在養(yǎng)成這種新習慣的過程中感受快樂、體驗一種積極的感覺。所以在這樣一個過程中,我們千萬不要操之過急,有時候需要降低一定的期望值,讓自己能夠保持一種成就感、信心和耐心,保持一種積極的心態(tài),而不能夠因為過高的期待,最后產(chǎn)生一種挫敗,甚至懷疑自己的意志力,這就帶來了負面的效應。
所以,上述我們講到的這些對微習慣和黃金行為的優(yōu)化調整、拓展的建議,就構成了行為設計的第七個步驟:排除障礙,學會重復和擴展。
九、如何幫他人做行為設計
那么這本書除了教會大家如何設計自己的行為之外,也告訴我們該如何運用行為設計的方法,幫助身邊的人設計他們的行為。
不論是在工作環(huán)境中,比如我們想幫助團隊提升工作效率,還是在家庭環(huán)境中,比如我們想幫助家人養(yǎng)成某個好習慣,或者戒掉某個壞習慣,都可以運用福格行為模型和行為設計的方法。具體該怎么操作呢?其實也很簡單,就是把前面我們幫助自己養(yǎng)成習慣的七個步驟,應用到其他人,或者團隊,或者家庭上面。我們只需要調整一點,就是在過程當中讓其他人共同參與,共同制定、執(zhí)行這七個步驟就可以了。
第一步,我們要幫助他人明確他的愿望,或者我們共同的愿望。
第二步,我們要一起探索可行的行為選項。
第三步,集思廣益來選擇哪些行為是屬于可以匹配的黃金行為。
第四步,我們和他人一起為黃金行為設計微習慣配方。
第五步,大家一起找出合適的錨點,將錨點與黃金行為掛鉤。
第六步,制定大家都喜歡的慶祝方式,在慶祝當中感受成功,固化我們的行為。
第七步,在微習慣執(zhí)行的過程中,共同探索調整、優(yōu)化、拓展的方法。
所以關于群體行為設計這部分,可以說是福格的一個非常雄心勃勃的發(fā)展方向。他認為,如果每個人都能夠協(xié)助他人做好行為設計,讓我們的團隊和身邊人變得更好的話,我們的社區(qū)、我們的城市、我們的社會、我們的世界就會變得更加美好。
十、總結
其實,對于這本《福格行為模型》,我有很多的感受。我作為一名臨床心理學工作者,一個心理咨詢師、心理專家,我在讀完這本書之后,不僅僅把它當作一本行為設計學的專著,我更把它當作一種自我修身的方法。
我們每個人都知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道理,但是同時我們又覺得,“明明懂了那么多道理卻還是過不好這一生”。那是因為,我們雖然懂了這些道理,卻沒有掌握踐行這些道理的方法。但這本《福格行為模型》就為我們提供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具體操作方法。你該如何實現(xiàn)你的夢想?如何過上你想要的生活?如何掌控你的人生?方法就在這本書中。
最后,用福格在書中寫的一段話來做個總結。“習慣就是達到目的的一個通路,它讓我們學會改變的技巧,推動著我們向夢想前進,讓世界閃閃發(fā)光,擁抱成功的感覺,并為日常生活增添更多美好,會讓世界變得更加光明。這不僅僅是為了你自己,也是為了其他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