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趙雷一曲《成都》榮獲第二名,民謠再次登上大雅之堂,成為備受萬人矚目的焦點。
趙雷一心只想著做自己的音樂,前幾年,在參加“快樂男聲”節目時,他便聲稱“有的人可以唱歌,有的人必須唱歌,而我是那個必須唱歌的人”,他不喜歡接受采訪,也無需炒作,音樂便是對他對生活態度的最佳闡述,也是他給予聽眾朋友的最好答復。
毫無疑問,趙雷參加湖南衛視《歌手》節目,必將再次掀起一股民謠熱,又會有無數聽眾由陌生轉粉。然而,在看完《歌手》之后,我卻更加深信了一點:縱使民謠再熱,民謠也只能是“小眾音樂”。
在節目中,趙雷聲稱,“自己仍是小眾歌手”。或許大家會覺得他這是在裝13,可我卻覺得趙雷是直言坦率。熟悉民謠的朋友應該知道,有許許多多民謠歌手,他們的名字為“獨立音樂人”(沒有和任何唱片公司簽約的音樂人),他們名氣不大,聽眾也只是一小部分群體。
相比有簽約的流行歌手,獨立音樂人的生活顯得十分落寞,他們沒有唱片公司幫忙宣傳,無數獨立音樂人匯聚于網易云音樂,相信只要一提起民謠歌手,大家首先會想到的便是背著吉他在地下通道演唱的糙老爺們。
很多喜歡民謠的朋友只是無意間聽到那么一首歌,便深深地愛上了,單純喜歡音樂本身,是對歌手所創作音樂本身的最好回報,無需因為排名或是打榜,碰巧聽到,便喜歡,甚好!
把自己的生活故事寫成一首歌,用最接地氣的方式演唱出來,無需矯情,真誠,簡單,這便是民謠。可仍會有人覺得那玩意兒的存在簡直玷污了音樂圈,似乎音樂的表達存在著一種固定的模式,而脫離了它就會被認為是“非法的”,好似任何非大眾化事物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種錯誤。
初次參加《歌手》節目的趙雷,對于歌唱顯得十分輕松,而對交際卻尤為緊張,而作為比賽節目的演唱,每個歌手自然都會在演唱技巧和同觀眾互動等等方面使出渾身解數,力求做到最好。
無需我多言,趙雷的演唱十分真誠,或許從靈魂深處發出的情感本身就足以打動人心,以致于盡管他唱歌時十分安靜,畫面感卻十足,也與觀眾沒有過多交流,而吉他彈奏出的旋律與發自內心的歌唱卻足以使觀眾陶醉。
值得一提的是,在我看來,音樂本身是沒有名次之分的,每一個能夠在現有條件之下盡全力把音樂做到最好的歌手都值得被尊重,自然也就不存在優勝劣汰之說。
誠然,寫作也不過如此,倘若作者發出一句:如果有更多的時間,我一定能夠寫的更好。那便意味著他在那期間并不適合寫作,因為,作者可以因為自身條件的不完美,或是因為經歷不夠豐富,或是因為文筆不夠好,但絕不能因為寫作的時間有限而去抱怨,要么接受,要么放棄,至少是暫時停筆。
老實說,趙雷能夠以挑戰歌手的身份挑戰成功,并獲得第二名的好成績,我一點都不驚訝,眾所周知,趙雷近兩年已積累足夠多的人氣,加上本身唱功和《成都》這首歌曲被傳播的熱度,我覺得這是他應得的榮譽,僅此而已。
有人說:“趙雷不紅,天理難容”,我覺得這樣的說辭有點馬后炮的感覺,其實,這句話套在任何一個民謠歌手身上都可以成立。然而,對于民謠本身而言,紅與不紅,終將無法改變它是小眾音樂的事實。
你可以因為聽完《成都》之后,迅速由陌生轉粉,大肆宣稱自己是雷子鐵粉,也可以去往成都踏上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自然也就可以在潮流已過之后迅速由粉轉黑,因為你對雷子的情懷也只限于那三分鐘的熱度,除此之外,你對其音樂并不了解。
今天我也跟朋友開玩笑說,“成都是一個去了就不想離開的城市,浪否?”因為一個人,愛上一座城,浪漫的很,然而,他人的故事畢竟我們無法復制。與其在三分鐘熱度的慫恿下做出決定,倒不如靜下心來傾聽趙雷,這樣也便不至于在熱度消退之后悔恨當初了。
我所說的民謠熱掀的再猛,也無法改變民謠本身只是“小眾音樂”的事實,并非否定在某一時間民謠的熟識度只限于少數人,實乃真正舍棄追隨潮流的成分,而單純發自內心喜歡趙雷,喜歡民謠的,只是小眾群體。
成都很美,《成都》也不賴,而雷子的音樂更值得你用心去傾聽......
推薦閱讀:我不是民謠粉,我是民謠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