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面穿棉襖,屋內帶草帽,這就是我們山里紅美術第12課的課堂,孩子們拿來了各種各樣的帽子、手套、紗巾、耳包,與線條交織在一起,奏響了冬日變奏曲。
一、課程總體介紹:
變奏曲運用變化的手段,使樂曲以另一種方式表現,一般通過變化速度、力度、節奏、音色、伴奏的途徑來變化,音樂圍繞統一的主題,轉換曲調,抒發不一樣的情感,讓人以美的享受。
藝術都是相通的。山里紅美術第12課《畫帽子、手套》,通過不一樣的點、線、面來表現不同帽子或手套的紋理,展現出不同的形象,給人以美的享受。
一張畫紙,一支中性筆,點、線、褶皺、陰影,線條的疊加、穿插,增加了畫面的生動感,看到什么就畫什么,呈現出不同實物的不同狀態。就猶如這變奏曲一樣,給人帶來新鮮感,帶來美的享受。
二、打卡亮點:
通過打卡我看到,有的孩子早早就準備好了自己從家帶來的帽子和手套,王老師讓孩子們欣賞優秀作品時,孩子們已經等不及了,個個摩拳擦掌,一定要與吉林龍潭山里紅美術教室的孩子們一決高下。
有些一、二年級的孩子,通過學習,果斷的丟棄了橡皮和鉛筆,拿出中性筆和老師一起作畫,平時蹦蹦跳跳的孩子們在老師消化時也變得異常安靜。
有的助學老師非常的認真,孩子們通過網絡沒有聽明白,老師們就反復的回放;還有的孩子不太會觀察的,助學老師就細心的指導;有一些孩子有些畏難的情緒,覺得花帽子上的花紋實在太多了,助學老師就立刻拿起筆來示范,可以打點、打十字,也可以畫雙線,還可以畫圓圈。通過助學老師的耐心講解和指導。孩子們個個成為了小畫家。
每次通過互家魚塘,看到一張張孩子們的優秀畫作;看到孩子們一張張洋溢著自信的笑臉;看到助學老師們樸實無華的文字分享。一次次的看到,就是一次次的感動,一次次的感動,就是一次次前進的動力。
三、助教工作總結:
在12月2日的互加金秋論壇上,吳虹校長為我們帶來了《勇氣讀書會》這一講,她隨手拿起桌子上的幾本書,我無意間發現了這樣一本——《刻意練習》,雖然我沒有讀過這本書,但上網搜索了一下,了解到本書作者是安德斯·艾利克森與羅伯特·普爾,一位是心理學家,另一位是科學作家。文章的內容揭示了:世界上沒有天才,大腦和身體都具有適應能力,天才只是通過刻意的、反復的練習,形成一定的能力,并且更多的利用了那一部分能力而已。
這世上的任何事都是通過練習獲得的經驗,我們學走路,從最開始的踉踉蹌蹌,到能夠跑跑跳跳,都是經過反復的練習形成的;我們學說話,從一開始的一個字一個字蹦,到后來能夠流暢的說出有藝術性的話,更是經過反復練習形成的。世上沒有人能夠不通過練習而有所收獲。
但我們的助教工作真的可以用“刻意練習”來形容,因為我們要專心的、專門的反復練習,以達到專業化的水平。一年半以前,我是一只“網絡菜鳥”,一年半后,我能夠“獨當一面”,做好專業化的助教工作,就是因為能夠在專家老師(互加團隊)的幫助下,經過刻意的、反復的練習形成的。
同樣道理,山里紅美術教室的孩子們,通過刻意練習,畫出來的作品也是十分的生動、逼真。
沒有人能夠隨隨便便成功,都是通過刻意練習完成的,無論是老師還是孩子們,讓我們把練習進行到底!
四、優秀打卡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