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有個男人跟手機結婚,俄羅斯有個人和披薩結婚,看到這樣的新聞,總是感覺很親切。
其實要交朋友真不一定要找人,找棵植物,養個小動物一樣可以。
現在的年輕人普遍悲觀,總覺得自己會孤獨終老,其實真的不一定,或許還沒來得及變老,就郁郁而終了啊。
1.
聽朋友說做人其實分幾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我告訴你,你不懂我。第二階段是我向你解釋,你不懂我。第三階段是我他媽不想說了。
很多年輕人和中老年人總是感嘆身邊的人越來越多,能說話的越來越少,越來越孤獨,其實真相是你自己已經不怎么愛說話了。
活到一定歲數之后,人的性格和生活習性,社交圈已經定型,你知道應該對誰把酒言歡,對誰無話不談,結識新的朋友意味著你要付出時間和金錢。而當你和人交往一旦考慮起這兩樣東西來,就會產生一種互相交易的感覺,而不是互相取暖。
2
還有一種原因,很多人找不到對象或者交不到朋友,可能的原因是不會做飯,所以不太懂餐桌禮儀,所以我都會建議這些人學做飯,這樣就算孤獨終老也不會餓死自己。
又或者你跟我一樣,學會一個人去吃飯。
人越多,越要顧及其他人的感受,你分配給自己的精力就會越少。精力是一種資源,它總是有限的,分配給別人的多,留給自己的就會少。精力越少,越容易產生孤獨感。
所以那些經常獨來獨往的人,反而看起來精神奕奕,那些在觥籌交錯之間談笑風生的人,實則疲憊不堪。
3.
一位因抑郁癥而自殺的著名喜劇演員羅賓·威廉姆斯說過:我曾以為生命中最糟糕的事,就是孤獨終老,其實不是。最糟糕的是與那些讓你感到孤獨的人一起終老。
我并不是在勸說讓你跟你的朋友保持距離,但是現在的人越來越不喜歡結交新朋友總是有原因的。
我想,可能是因為過去傾注了太多的精力和熱情,然而每一次換回來的都是傷心和絕望,所以你寧愿選擇獨處,也不愿意再一次惡心自己。
就好像顧城在《避免》里寫的那樣:你不愿意種花。你說,我不愿看見它一點點凋落。是的,為了避免結束,你避免了一切開始。
為了不孤獨,你選擇在人少的呼吸空氣。
4.
在古代,要約會是很難的,那時候沒有微信,沒有QQ沒有陌陌,所以每個人的朋友都不會多。但是這樣反而營造了珍貴的友誼。
以前有一個人,突然很想念朋友,于是就坐船過去,但是到了朋友門口,便覺得足夠了,也不敲門,就在門口看一下,然后就又回去了,真是瀟灑。
你說這人孤獨嗎?我覺得他心里是很充實很滿足的。
所謂的好朋友并不是我要跟你分享我所有的東西,而是我分享任何一個東西給你看,我都不會覺得尷尬。
我既可以吃牛扒吃西餐時拍照發給你,我也可以在家里飯桌上鋪個報紙,吃個平常老百姓住家飯拍照分享給你,我不用在你面前塑造另一個自己,我不會把自己的頭像弄成一輛車,以暗示我是有一個有錢人,大家在彼此面前能夠做回自己,就是最舒服的狀態。
簡稱不裝。
5.
英國有一檔節目說人過了50歲很難再有交朋友,只需要有兩個人有空來看看你有沒有中風,如果有就送你去醫院,閑來吹兩句牛逼足夠,我想不用到50歲,可能到了30歲就有這種想法了。
人多未必不孤獨,人少未必會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