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可能是近段時間和同學聚的比較多,這幾天總能想起高中的一些事,印象最深刻還是班主任給我們分享的一個書上的問題。印象深刻是因為我恰恰被點名起來回答過這個問題,從小慫字當頭我一直是一個中規中舉的學生,回答也毫無意外的死板。
記得當時的場景是這樣的:
老師:假如吃一串葡萄,你認為不同的人會怎么吃呢?
我:有的細嚼慢咽,有的狼吞吐咽。
老師:那你能看出他們保持著什么樣的人生態度嗎?或者你為什么這么想呢?
我:嗯,我認為前者體現的是他們能夠放慢生活的腳步,細細體會經歷過的點點滴滴的生活態度;后者則因為吃的太快留下的只是索然無味。
老師笑盈盈的:還是不錯的啊!動了腦筋嘛,坐下坐下啊!
當然當時我心里美滋滋的:好家伙!還蹦出了這么對稱押韻的成語啦!嗯,不錯不錯。
當時心里這樣想著,可把自己牛逼壞了。
老師最后則分享了書上的標準答案:有的人會先吃小的,而有的人會先吃大的。
當時同桌還湊過來悄悄的說:我也是這么想的。
我:為什么?
同桌:正常的推理呀!然后甩我一個白眼。
我:·······
敢情我的腦回路和正常的人不一樣!!
我知道很多人對于這個問題都有自己的意見,對它的議論也有很多很多。
但是多年以后我似乎明白老師的用意,就像提出這個問題的作者寫的一樣:但愿越到后面,我們越有希望。
02
有一種感覺,處在這樣一個信息泛濫的時代,我們好像對很多很多的事物都失去了興趣和好奇心。那些不懂的事情百度都會統統的告訴我們;那些我們感觸不到的風景朋友圈可以代替我們的腳步;一段感情的維系好像一直都是通過‘對方正在輸入······’。
20歲的我們沒有了18歲戰高考時的激情澎湃,也被周圍大家傳道的畢業即失業論嚇得誠惶誠恐。對未來,我們也不會再像小時候那樣去相信就像智商更高的孩子就有更高的成績般地能擁有更光明的未來,也還沒有看見天道酬勤。
也漸漸明白,這一生的好壞靠的不是一時的間歇性躊躇滿志而是一如既往的默默耕耘,每一次結束都是一個新的開始。終將白頭,終將老去,怕只是還沒有開始,就一眼望見了后來。
但是在好多時候,失眠的我們會在夜里焦慮著那個后來,會擔心后來的我們會不會埋怨曾經那個懶惰、沒志氣、不愿堅持的自己。
經常在這樣的黑夜里感到無力,覺得未來是那么地蒼白。前進的意識還在,但僅僅如此,無法再進一步、再進一步。
我想之所以生活一團糟,看不見希望,只是因為我們不愿放棄安逸選擇努力;只因為我們一直在挑揀大葡萄而且狼吞吐咽,卻始終沒有先吃小葡萄的心態。
03
在學校的時候經常和室友聊起大學老師,認識的大學老師的事業雖不是所有行業里最好的,但他們在生活里算是活的最敞亮的了。教書育人桃李天下、悠長的假日、單純的交際圈、一場計劃好的遠足,都是我們大多數人沒法企及的。
但是最讓自己向往的是他們的人生態度:再微小的事情中也會挖掘出意義,以積極的心態看待眼前的困境而不是張牙舞爪地喊著自己怎么這么苦。
40歲的他們走過風風火火的歲月,也能現在平靜地面對生活,能以身作則的給子女良好的教育。我想,他們能超越大多數同齡人的原因應該是當初他們能夠懷著先吃小葡萄的心態去品嘗以后歲月的大葡萄吧!
現在的他們坐看庭前花開花落,笑看云卷云舒,在稀疏的歲月里感謝著曾經那個堅定態度還執著努力的自己。
也愿你能配妥寶劍,能歸來時仍是少年。
愿這一生,你能越走越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