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劉若英的新書,有兩處深得我心。
我常常覺得,孤獨感是與生俱來的,不會因為你是一個人,所以必定孤獨,或因為有人相伴,所以圓滿。孤獨感對我來說并不意味著痛苦,那只是一種自己跟自己相處的狀態……我想保佑孤獨的自由。
對我來說,比起考慮“自處”與“相處”,人生最重要的是“選擇”。我希望永遠握有自己最終的選擇權。
于我而言,獨處也是我體驗自由的一種方式。
從小學到高中,落單常常被認為是一件可恥的事。仿佛黑暗中有人指著你的背后說:“看啊,都沒有人愿意和他玩。”我相信這樣的情形一定在我身邊發生過,不然我的感覺不會如此真切。
離群的人被視為怪胎,難免受到冷落和排擠,在需要團體作業的時候往往感到不安和卑微。慢慢地就變成了一個惡性循環。
而這種不安會更大程度地投射于父母身上。他們會隔三差五地詢問你學校的境況和小朋友的相處狀況,問你為什么不去找小朋友玩。沒有朋友,在他們眼里是一種危險的征兆。
而我始終將自己保護得很好,從小到大,擁有自己的朋友圈,對所有人保持著若即若離的友好。甚至高中時,對女生之間“一起去上廁所”的文化也是從善如流。
而只有自己清楚地知道,每個階段,我身邊真正意義上的好朋友從來不超過2個。我嘗過最大的孤獨感,是一群人里的無所適從,是兩個人獨處一室事的無言以對。
很早很早以前,我就發現我享受獨處的時光,喜歡一個的寂靜。當我獨自爬山、獨自散步、獨自飲食的時候,總能感到一種特別的豐盛感,似乎更能接受到來自世界的信息。那一刻,我不用考慮別人,不用將一顆心半掩著,我只用無拘無束地和自己的內心對話。
也許是因為我生性敏感又自卑,才不愿意與太多人袒露自己;也許是因為我本性自私又狹隘,才不愿讓別人闖進我的生活,不愿意放棄獨立的自由。
當我告訴身邊的人,我喜歡一個人去看電影時,他們通常是一副難以置信的表情。如果沒記錯的話,有不止一個人用過“可憐”這個詞。但在我眼里,這實在是一個很酷的行為。事實上,除了去餐廳吃飯(人多可以多點點菜)之外的任何事,我認為都不如一個人來得痛快。
當然,有一段時間除外。當我初初陷入戀愛時,也曾開啟瘋狂約飯模式,把“一日不見如隔三秋”掛在嘴邊。而戀情穩定后,對出雙入對不再癡迷,又開始享受雙人空間里的自我生活。
曾經想過要制造更多的相處機會,培養共同的愛好,可以擁有一輩子說不完的話題。但終告失敗。愛讓我們結合,并不一意味要變成另一個對方。像奶茶一樣,在相對無言時,窩在對方的懷里孤獨,是另一種相愛的模式。起碼,我們能保留完整的自我。
在這個社會,聚餐、結伴出游被賦予了太多的社交意味,往往是“醉翁之際不在酒”。慶幸我沒有太多的欲望,沒有太多需要結交的人,才得以安居于自己的一隅。
喜歡獨處并不意味著散失了與他人相處的能力,或是厭世。只是我們更容易從與自己的對談中獲得成長的力量,而并非他人。我們通過學習如何和自己來處,來學會如何和他人相處。
有一句很走心的話叫“所有的內向都是聊錯了的對象”。深有所感。平日里被認為高冷寡言的我,偶爾也能遇見讓我口若懸河的人,也能遇見讓我不遠萬里只為相聚的人。即便如此,也還是止步于少聚。
或許我們都同樣吝惜自己內心那個渴望安靜和獨處的小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