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青少年來訪者,要他們自己獨立地持續維持自己的改變,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老師持續的輔導與連續的鼓勵是必要的,這樣來訪者才能相信老師是一直在關心他,也才能鞏固自己的改變。為了強化來訪者的改變,老師要注意以下幾點:一、耐心等待學生的改變,看重與開發來訪者如何可以有這一些小小的改變。切記:來訪者后期能夠持續改變的動力,往往是前期緩慢改變得來的成果。
二、每次會談結束時,老師要引導來訪者思考會談結束后,可以立即去做些什么有幫助的事,或鼓勵來訪者多做例外的行為。這一方面讓來訪者有具體努力的方向,一方面也可以在下次會談時,特別去詢問來訪者:會談的間隙有哪些改變?做了什么努力引發了什么效果?他是怎么讓自己真的去做到?如果來訪者不覺得自己有什么成功的例外經驗,老師可以鼓勵來訪者仔細觀察自己與他人互動及問題循環的模式,再下次會談中分享,這樣可以增加來訪者對自己的覺察,也可以讓老師有機會更了解如何打破來訪者問題的循環模式,在在下次會談中分享,這樣可以增加來訪者對自己的覺察,也可以讓老師有機會更了解如何打破來訪者問題的循環。
三、老師需要常常評量來訪者的進步,以提供給來訪者與自己參考。做法包括:1評量性問句問句:請學生以一抱十分來評量自己目前問題的嚴重性,和輔導前有什么不同?來訪者是如何達成這些改變的?2紙筆評量:? 將來訪者想要達成的目標切割成許多小目標,當來訪者達成一個小目標時,就做個記號,以提醒與鼓勵來訪者。3學校正式的成績單和行為記錄單或行為記錄卡評量。4單一來訪者設計:就但來訪者想要改變的項目,記錄來訪者其實行為,以期連續時間段內到改變歷程與幅度,這除了可以提供來訪者看到自己具體的改變外,更能鼓勵來訪者思考自己是如何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