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燒腦書籍)
在《科技想要什么》一書中,凱文·凱利向我們介紹了一種全新的科技觀:
他認為,作為整體,科技不是由線路和金屬構成的一團亂麻,而是有生命力的自然形成的系統,它的起源完全可以回溯到生命的初始時期。正如生物進化呈現出無意識的趨勢,科技也是如此。
第一章 我的疑惑
一方面我們渴望擁有更強大、便捷的“科技元素”生活;
另一方面我們對于科技生活是否會凌駕于人類之上又充滿了恐懼;
但kk結合自己的生活、工作經歷乃至于關于技術進化的思考,他疑慮的不止于此,他正在焦慮:
科技是否具備人性?
第二章 發明我們自己
改造環境使之為己所用的生存技巧至少有5億年歷史;
250萬年前我們的祖先開始砸碎石塊做成刮削器;
大約25萬年前,他們開始發明用火烹飪食物;
10萬年前,技術輔助狩獵工具開始誕生;
在現代智人迅猛占領全球的過程中,語言使交流合作成為可能,而這也是現代文明和科技元素誕生的土壤;
直到1949年馮諾伊曼制造出第一代計算機,科技正在成為一種系統性的力量和動態過程。
第三章 第七王國的歷史
技術元素也逐步演化出了自己的進化歷程:從語言符號文本到印刷品留聲機,從犁鏵刀斧到水車磨盤唧筒再到手工織機蒸汽機汽船和飛艇,技術元素已成為單細胞有機體(細菌、病毒、真菌),菌類、植物和動物之外的第七個生命王國;
在技術元素伴隨語言、工具成為人類不可或缺伙伴的同時,它也被人類賦予了“人性”;
技術元素不僅是人類的延伸、還是一種觀念的有機體,以文化作為存儲器;
第四章 外熵的擴展
技術元素的本源可以追溯到原子的生命歷程;
活著的有機組織文明社會智慧和進化本身在面對熵的虛無的同一性時,都會以某種方式保留持久的差異;
持久差異的廣泛傳播就是外熵;
外熵不是波也不是粒子純能量或自然奇跡,它是非物質流與信息極為相似;
技術元素可以通過使其持續變動的特性反復疊加于自身,無限增強自己的威力;
第五章 大發展
有證據表明,隨著時間的推移,平均來說新的解決辦法創造的價值要超過新問題造成的困難;
科技的單向吸引力有3種可能性:引誘頭腦簡單人進行某種消費、無法推翻的暴政,直接或間接的引發滿足感;
技術元素一直在增加其核心的透明度,制造出更多的攝像機眼睛、通信神經元和追蹤技術滲透人類的生存空間;
城市同樣也是科技產物,是我們發明最大的科技產品;
創造物質世紀的可能是能量流和無形思維的擴張,而進步則是物質世界的重構;
第六章 注定的發展方向
作為第七生命王國,技術元素目前正在放大擴展并加速在漫長歲月里推動生物進化的自組織進步;
進化受到兩種壓力驅使產生趨同性:第一.幾何和物理法則是加負面約束,限制生命機會的范圍;第二.相關聯的基因和新陳代謝路徑所構成的自組織復合體施加的正面約束,產生幾種重復出現的新機會;
物理化學合計和約束從生命誕生的那一刻起就在施加控制,甚至延伸到技術元素領域;
技術元素是趨勢,而非個例;
第七章 趨同性
趨同進化的兩個維度:一個是歷史進程的必然性,另一個是在空間維度上的同時性;
科技進化的趨同方式與生物進化一樣,會在同一時間獨立產生相同的發明個體;
科技發展存在必然性的3種證據:任何時期的大多數發明和發現有多人獨立完成,在古代不同大陸存在獨立的科技實踐表但單項的擺列順序趨向固定、在現代一系列進步難以阻擋偏離或變更;
科技如同有機組織,技術發展的固有順序嚴重阻礙社會向前跳躍式發展,而這就是科技潛規則;
第八章 傾聽科技之聲
科技發展的兩個顯著特點:小型化、科技新品性能提升的“倍增時間”;
摩爾定律反映了計算機技術的加速發展,這又促使其他一切事物加快步伐;
摩爾定律在關鍵技術領域發現的必然性向我們暗示技術元素在其他領域也許存在恒定性和方向性;
技術元素的多數擾動性產生于我們對于感興趣事物的變化性;
看到科技在遙遠未來的命運后,我們應該做好準備奮力前行;
第九章 選擇必然
必然的雙重定義:一種是指某個發明必然對應一種實物存在,另一種更具實質性的意義,一定程度的共識和生命力;
科技如同人性由三元力:科技自身需求的預定式發展、科技史的影響、人類社會在開發技術元素或確定選擇是的集體自由意志塑造而成;
技術元素一定程度上是由其內在本質預先決定的;
對于人類而言,擔憂是否應該擁抱科技已經沒有意義,我們要做的不只是擁抱而是共進退;
第十章 郵包炸彈客言之有理
科技元素是一把雙刃劍,我們無法去除“壞”的部分、只保留“好”的因素;
人類資源擁抱科技元素,不是沉迷于它,也不是中了魔咒;
第十一章 阿米什改裝者的經驗
阿米什人關于科技有選擇性的接納或許就是一種比較溫和對待科技的態度;
第十二章 尋找歡樂
歷史經驗告訴我們,一個社會很難長期集體排斥某些技術;
全世界已有的理念和技術數量越多,當我們引入新事物是,就越有可能產生融合和后續反應;
預防原則(人們在接受一項技術之前必須證明他完全無害)的理論不錯,但會歧視新事物、阻礙科技的進步;
解決不確定性科技元素帶來的危害,最有把握的方法是更快速更先進的科學研究;
持續使用技術的原則被稱之為主動原則,kk把莫爾的10條指導原則縮減為5條:預測、持續評估、優先考慮風險包括自然風險、威海的快速補救、不要禁止要改變方向;
當世界上最強大的力量——科技提高自我復制的能力時,它將遠比今天強大,要控制這股變動中的力量,人類將會面臨巨大挑戰;
技術的生命親和力表現為:合作性、透明性、分散性、靈活性、冗余性和高效性;
新技術的進化是必然的,但是每一項技術的特性將由我們決定;
第十三章 科技的軌跡
在科技元素進化的過程中,我們的任務就是引導每一次新發明培育這種內在的“善”,使之沿著所有生命的共同方向前進;
科技的必然形態集合了所有外熵系統,包括生命本身共有的大約12種動力:提高效率、增加機會、提高自發性、提高復雜性、提高多樣性、提高專門化、提高普遍性、增加自由、促進共生性、增加美感、提高感知能力、擴展結構、提高可進化性;
第十四章 無限博弈
技術元素的職責是物資、知識、實踐、傳統文化和選擇的積累,使得個人能夠創建和參與創建更多的理念;
科技兩張面孔的協調問題是不可避免的,只要技術元素存在(人類存在它就存在),那么它的饋贈和需求之間的緊張關系將繼續困擾我們;
進化、生命、思維和技術元素都是無限博弈,它沒有結束之時,因為沒有獲勝者;
不論是否愿意我們都站在未來的支點上,要承擔部分責任推動地球的進化過程;
生命不斷增加多樣性、對感知能力的追求、從一般到差異化的長期趨勢、產生新版自我的基本(也是矛盾的)能力以及對無限博弈的持續參與是技術元素的真正本性和需求;
技術元素的需求就是生命的需求,但技術元素卻不會止步于此,它還擴展思維的基本特性,在這一過程中同時擴展思維基本的善;
好吧!這本書太燒腦了。
而且還有那些細思極恐的想法:
那就是人類的存在只是為了孵化出科技這種東西;
技術元素的需求就是生命的需求,但技術元素卻不會止步于此,這不就說明科技元素是一種比我們更“高級”的生命形態?
就像海洋生命只是為了人類的誕生一樣,人類同樣也是科技元素的搬運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