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教育還是溝通
給予最好的、現成的結果
不如給予獲取最好結果的方式
1
最近聽到一段話:
十年前,別人根據你父母的能力來對待你;
十年后,別人根據你的能力來對待你的父母;
再過十年,別人會根據你的社會地位對待你的孩子。
可能社會就是這樣現實,既然無法改變別人的看法,那就努力地完善自己。
且不說別人怎么對待你的孩子,單單優秀的、上進的父母對于孩子的影響也是巨大。
上學期有門交流課,中外圖書版權貿易。
老師給我們帶來一行李箱的引進原版童書,說這些都是她家孩子小時候看過的。
還有一些世界各大書展,老師能前往參加的,必定會帶著孩子一起。
所以這個才不到7歲的小男孩,能和外國人自由對話,也比同齡人要博學得多。
以前都說富養孩子,當然這不只關乎物質。如果給不了錢,也一定要給予他大格局大思想。
2
聽聞杭州的朋友重新回到職場,就聯系去在她家做客。
剛進門沒多久,她五歲不到的女兒就忙著給我倒茶喊阿姨好。
我笑說,到底是養個姑娘好啊,多懂事兒。
我問朋友,你現在重新工作還能適應嗎?
朋友說,我之前辭職回家帶孩子,并沒有停止工作啊。
朋友以前是德勤的高級財務,年薪直逼七位數,愛人是做投資貿易的,經濟條件十分優越。
在考慮孩子的時候,兩人商量的結果是朋友辭職在家待產以后專職帶孩子。
在事業上足夠獨立的女性其實在經營家庭上是另外一種事業上的成功。
而在事業上比較成功的人,在“家庭事業”中必然也是出類拔萃的,內外兼修,這不但是自我內核的修煉提升,就算退居家庭也能在家庭管理中帶來進步。
這不但是自我提升的必要,也在孩子教育上給孩子樹立一種進步的人生是不分“戰場”的。這種言傳身教的傳遞思維會讓孩子進入未來社會中率先掌握獨立的能力。
朋友覺得,在孩子教育上的問題,愛人的付出并不比自己少。
而退居家庭決定自己帶孩子實際上是一種在經濟和現實權衡下的有利取舍。舍棄百萬年薪,愛人就要在事業上有更大的突破,而自己經營好家庭和孩子的教育,這是一種無論在家庭管理還是對于孩子優質的教育上,都是一種雙贏的策略。
很多人不太明白,其實孩子在學齡前對于世界的認知是通過父母給到的,一言一行都是她獲取到的對于世界的認知,這是在她還未真正懂事前最好的教育。
朋友能一邊管理好孩子的教育,一邊很快的重新進入職場環境,成為那個雷厲風行的職場女強人。在這件事上她可以做到不用完全的退居家庭,自己的事業和孩子的教育完美兼收。
3
以前單位組織過一次集體出游,在南京總統府里,領導的七歲的兒子能耳熟能詳的說出國民政府那段歷史,甚至有一些重要的發展事件比導游說的還詳細。
領導說,知識是給孩子最好的富養方式。
有一個老段子,關于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故事。
說是老山羊種大白菜收成的時候,每次請灰兔子和白兔子來幫忙收割。完事兒之后老山羊會送給他們一人一車白菜,后來白兔子說不要白菜了,能不能給他幾顆白菜種子。
很多時候教育也是這樣,給最好的結果,不如給予獲取最好結果的方式。
4
前段時間聽一個講座,演講人說,這是一個不管你愿不愿意都會極具分散化的社會,人的社會地位以及個人的榮辱都會自動序列的排位展示,別人對你的態度完全會根據你的個人成就和社會地位而來,這是社會進化決定的,而不是個人力量就能阻擋這種趨勢。
我們有時候害怕社會越來越現實,感情變的越來越雞肋,在任何事情面前都會有一本賬可以算的很清楚。
無論如何你現在累積的經濟資本或知識資本都會影響到未來社會對于你孩子的態度。
父母對孩子的最初教育也會定型孩子對于世界的第一眼認知,雖然不一定能決定未來的趨勢,多少會影響到在未來社會中的判斷。
我們希望自己以及自己的后代,在未來不管如何變遷的世界中都能活的更自在,而不是一定為了功利背負更為坎坷的枷鎖前行。
我們希望自己對于生活的積極態度以及事業上的成功,給到孩子最好的教育。
他不一定會成為父母的樣子,但是會成為父母所驕傲的樣子。
【作者蜜思琳,愛讀書、愛旅行也愛攝影;一只特立獨行的質感女子,一種向往自由的不羈情懷。睿智不失內斂,兼具文雅謙和。以筆代口訴說世間百態,落筆成章閱盡大千繁華。微信公眾號:蜜思琳的世界(MSLIM-DY)】